来源:瞭望智库
作者:陶短房
海地总统遇害已20多天,案件依旧迷雾重重。
当地时间7月7日凌晨1点,海地总统莫伊兹在总统府被一群身份不明的武装分子袭击并杀害,总理约瑟夫宣布国家进入戒严状态。
年7月8日,海地太子港,当地警方展示缴获嫌刺杀海地总统莫伊兹的枪械。图|新华社
目前,遇刺案调查工作仍在继续,已有30多人直接牵涉其中。近日,美国cnn报道称,自官方开始调查以来,有多名官员遭到死亡威胁,调查人员难以接近犯罪现场和证人,甚至有证据直接“消失”。
总统遇害迷雾尚未拨开,截至7月中旬就已经有4位海地政治人物宣称自己是合法领导者,新一轮政局动荡初现。
独立多年来,海地始终深陷党派纷争、极端贫困和暴力犯罪交织的泥潭,国家持续动荡。如今总统遇刺,让这个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加勒比岛国雪上加霜。
究竟是谁“杀”了海地?它还有救吗?
1
洋船驶来平静破
白人跑路金脉枯
海地位于南北美洲之间的陆间海——加勒比海上的第二大岛伊斯帕尼奥拉岛(hispaniola)西部。在白人乘船登岛之前的千百年间,这里居住着两个印第安人系原住民民族:阿拉瓦克人和泰诺斯人。他们生性温和、不爱运动,在面积不大的岛上相安无事。海地,正是泰诺斯人对这座岛的称呼,意为“拥有山脉的土地”。
远眺海地首都太子港。
年12月5日,受雇于西班牙王室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这座岛。他将船只停泊的海湾命名为“圣尼古拉斯湾”,并将岛命名为“伊斯帕尼奥拉”,意为“小西班牙”。
年11月27日,哥伦布第二次抵岛,并带来了规模庞大的船队和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他们轻而易举地打败了岛上态度友善的土著部落(他们只有石头和木棍),并以自己的恩主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为名,建立了海地的第一座城市——拉伊莎贝拉城。
哥伦布可不是单纯来探险的。在第二次出发前,他就和西班牙“天主教双王”约定,发现的新大陆要归属西班牙,并由他担任管理者。哥伦布坚信这里就是传说中“遍地黄金的亚洲”,因此,他还特意要求“获得所发现黄金的一半”,并得到准许。
登岛后,哥伦布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组建殖民政府,并任命亲哥哥当总督,实行残暴的殖民统治;二是掘地三尺,疯狂寻找黄金。一通蛮干后,他们居然真的在岛西部发现了寥寥无几的“鸡窝金”,如获至宝的哥伦布兄弟立即用火枪、马匹和皮鞭驱赶岛民去深山淘金。然而,扣除航海成本,加勒比诸岛的那点黄金几乎没什么赚头。随着伊莎贝拉女王去世,哥伦布家族也被剥夺了伊斯帕尼奥拉岛的管辖权。
然而,岛民的厄运才刚刚开始。继任的西班牙总督试图挖出更多金子,继续奴役岛民。加上白人所带来的传染病侵袭,只30年工夫,岛上5万多原住民人口“几乎归零”。为解决劳动力难题,总督决定从非洲贩运黑奴。这些黑奴大多来自非洲西部沿海,那里是以巫术、降头为特色的“伏都教”大本营。因此,伏都教作为副产品被引进到海地,并对此后这个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因为西班牙人的涸泽而渔,最早被开发的海岛西侧(今海地部分)很快变为满地矿坑的蛮荒之地。本着“这下面没有金,换个地方再挖”的豪情壮志,殖民者驱赶着黑奴,向海岛东侧(今多米尼加共和国部分)进发。
没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另一个强大欧洲国家——法国早就想在加勒比海寻找落脚点。见西班牙人一窝蜂涌到岛东,年,法国趁虚而入登上岛西,并在两年后正式吞并这里,起名为“圣多明尼格殖民地”。作为中世纪欧洲最喜欢种田的国家,法国早就想好了经营海地之道:引进更多黑奴,发展种植园经济,种植贩卖烟草、靛蓝、蔗糖和咖啡牟利。
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颁布《黑色法典》,用法律形式保护殖民当局和种植园主对黑奴的人身占有、支配和奴役。在《黑色法典》庇护下,黑奴被打上烙印、重新起名、被迫放弃自己的语言,戴着锁链没日没夜地劳作。
到18世纪,随着咖啡和糖在欧洲畅销,海地成为法国的“摇钱树”,为财政拮据的波旁王朝带来滚滚黄金。但这一切和海地人无关:法国大革命前夕,岛上共有56万人,其中仅6万为自由民。大革命的冲击传到海地,新的共和国宣布“加勒比殖民地所有人种平等”却没有废除奴隶制,导致白人和黑奴矛盾频发。
年,黑奴卢维杜尔揭竿而起,黑奴起义席卷海地。年,已控制法国政权的拿破仑派妹夫勒克莱尔率领军舰86艘、大军三万前来镇压。他们在船上打出“勇敢的黑人,只有法国才能承认你们的权利和自由”旗号,诱骗黑人谈判。实际上,这次远征系白人种植园主赞助,舰队甚至还带着恢复奴隶制的敕令。
法军登岛后便开始屠杀、焚烧和劫掠,欺骗并逮捕卢维杜尔。发现上当的岛民重新起义并击败法国军队,最终迫使急于从加勒比脱身、应对欧洲战局的拿破仑选择妥协。年1月1日,世界上第一个自由的黑人共和国——海地共和国诞生,并效仿法国大革命实行“一人一票”选举。
可待拿破仑战争结束,复辟的波旁王朝就后悔了,气势汹汹上门“讨债”。年,波旁王朝最后一位国王查理十世大兵压境,迫使海地政府接受高达1.5亿金法郎的“赎身费”(经讨价还价最后“打折”为万)。这笔巨款就此奠定了这个曾经的拉美首富国积贫积弱的基础。直到年,海地都还没还清“赎身费”。二战后“后殖民时代”来临,尾款才被“抹平”。
2
内外寡头吃小灶
山姆大叔不时来
年,海地独立之初的第一部法律《独立法》前言开宗明义,大书“确保海地人民永远拥有一个稳定的政府”。事实证明,这只是美好的理想。
第一位国家元首德萨林,只做了两年就被暗杀。到年,海地在短短年里经历了36位总统、执政和皇帝(没错,海地还出了个皇上),其中有2/3死于政变、暗杀或被推翻政权后遭到囚禁、流亡。最混乱的-年,7年间居然出了9个总统。
年8月23日,热带风暴为加勒比岛国带来强降雨,并引发洪涝灾害,图为海地太子港的居民在积水的街头行走。
国家政权如此混乱,固然有海地自身问题,如经济危机、种族和阶级矛盾、执政者“赖床”等等。但还有一个重要因素——美国的崛起。
年,独立不久的美国搬出“门罗主义”,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实则以美洲支配者自居。到20世纪初,美国财团不断染指海地经济,试图控制金融业和种植园。当时,这些产业掌握在梅蒂斯人家族手里,他们仰仗德国撑腰,漫天要价来搪塞美国。于是,以花旗银行和库恩勒布公司为首的财团不断撺掇美国联邦政府,用“实力”解决问题。
此时的美国刚打赢美西战争,夺取了与海地毗邻的古巴岛,并获得巴拿马地峡的控制权。年7月28日,借口海地发生骚乱,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绕过国会授权,直接派遣海军陆战队占领海地,扶植傀儡政权达蒂格纳夫,再由达蒂格纳夫“授权”美国“托管”海地海关与行政。海地军队被解散,中枢及各省行政官员充斥着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
年,在美国的安排下,海地进行了美式“全民”公投。公投的第一项内容,就是废除海地《独立法》中“外国人不得购买海地土地”的规定,允许外国人购买并拥有海地土地。这场公投的投票率还不到5%,但美国依然宣布“一人一票”生效。美国财团蜂拥而至、攫取大片土地,威尔逊甚至搬出“一战需要”(即“不能让德国人控制海地”)为美国辩护。
一战结束后,战争需要再也无法自圆其说。年,美国不得不宣布“还政”海地,却顺走了海地国库全部外汇储备。这些钱被强制转存到纽约花旗银行,年利息只有2%(当时基准利率高达3.5%)。按照美国联邦参议员、著名金融学家道格拉斯的说法,这无异于“让海地无辜付出了万美元的赔款”。
但山姆大叔并没有走利索。最遭海地人痛恨的海军陆战队,直到年8月才因“大萧条”撤退;吸血鬼般的海关控制,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才在国际压力下放弃。
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人这一走,不但随手带走了当初强塞过来的“美式一人一票”,让原本不绝如缕的“法式一人一票”就此断根,还给海地留下了由其扶持的独裁寡头。绰号“老大夫”和“小大夫”的大神杜瓦利埃父子粉墨登场,在海地如顽石般连续统治近30年(-年)。
称其为“大神”,是因为两人都是伏都教高手,善于装神弄鬼愚弄民众和自我神圣,尤其是“老大夫”。这对普遍迷信和文化普及率低下的海地社会而言,实在是多快好省。
当然,光靠“跳大神”是不行的,“老大夫”在任上取缔了反对党、国会、教会甚至军队,自封为“终身总统”,并且建立了一支名为“通顿马库特”的私人特务武装控制全国,对任何质疑、反抗、不顺从者格杀勿论,仅年就“官宣”杀了0多人。
“老大夫”原本只是个巫医,能走上权力巅峰自然是因为“背后有人”。一方面,他和国内垄断种植园经济的梅蒂斯寡头结盟,构成权力寻租体系,放纵寡头大捞大贪以换取政治支持;另一方面,就是听命于美国,以换取支持。
年2月,“老大夫”破天荒地组织“一人一票”的全民公决,推举时年不满20的“小大夫”为接班人。“小大夫”继承了父亲的残暴、荒唐,却缺乏头脑和手段,不仅惹得民众愤怒,就连美国也渐渐觉得他是个包袱。年1月,海地爆发民变,在美国默许和怂恿下,陆军军官南菲接管政权,“小大夫”流亡法国。
一个荒唐的时代终于结束,另一个荒唐的时代即将开启。
3
总无安宁万家时
一地鸡毛谁来扫
此时,冷战已近尾声,“民主自由”和“一人一票”的概念如日中天,宛如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美国开始热衷于兜售这种“普世价值”,给病入膏肓的国家治病。
南菲上台后两年,被美国和国际社会逼着实行“还政于民”、“一人一票”,换汤不换药地当选总统,但刚过半年就被另一位军官阿普里埃尔推翻政权。美国立即操纵美洲国家组织,对阿普里埃尔软硬兼施,迫使他“主动”下野。年12月,在杜瓦利埃时代饱受打压的神父阿里斯蒂德当选总统。
阿里斯蒂德作风清廉,深得底层民众支持,但缺乏行政经验,得罪了不少军官、权贵。加之他同情古巴、不买美国的账,让美国政府感到恼火。年,老布什政府玩了招“两面人”,先是通过中央情报局唆使军官塞德拉斯发动“9·29”兵变,推翻阿里斯蒂德政府;再由美国驻海地大使馆出面调停,将阿里斯蒂德“送”往美国接受保护。
然而,美国这次可谓弄巧成拙。塞德拉斯上台后不得民心,为弹压民众抗议大搞铁腕,导致数以万计海地难民涌入美国,给后者带来巨大负担。不仅如此,塞德拉斯为牟取暴利,还做起了哥伦比亚毒枭和美国黑帮的中间人,大量毒品以海地为跳板源源涌入美国本土。
美国叫苦不迭,只得自己收拾烂摊子。年9月,时任总统克林顿派兵两万进入海地,驱逐塞德拉斯,又把阿里斯蒂德送了回去。年,在美国压力下,阿里斯蒂德宣布“不谋求连任”。翌年,普雷瓦尔当选总统。
这是海地独立年来首次实现民选总统交接权力,人们欢呼雀跃:“‘包治百病药’这次终于灵了”。
恐怕没那么容易!1年,阿里斯蒂德东山再起,在一次有争议的选举中当选总统。由于竞选期间到处招降纳叛,新政府里藏污纳垢、贪腐盛行,黑帮趁机扩张,原本支持他的贫民开始对他失望。3年,海地陷入无政府状态,美国则趁火打劫,伙同加拿大等国施压,逼迫阿里斯蒂德下野。
4年2月29日,阿里斯蒂德在美军的簇拥下“自愿”离开海地,辗转流亡南非。但抵达南非后不久,他就公开表示自己是被美国绑架的,引发加勒比共同体等国际组织的不满。一地鸡毛下,美国急忙和自己撇清关系,国际社会则驾轻就熟地开出“一人一票”的药方。
6年,普雷瓦尔再度当选,推行亲古巴、亲委内瑞拉的政策,惹来美国不快。8年以来层出不穷的自然灾害,更令海地乱象丛生。年1月12日,海地发生特大地震,造成20万人死亡、30万人受伤、万人无家可归。美国借机宣布“援助”,派海军陆战队直接登陆,甚至闯入海地总统府升起星条旗。普雷瓦尔虽未被推翻,却已形同虚设,一年后黯然退位。
美国这次“留有余地”,是因为“2·29”事件后,联合国安理会开始出面协调海地稳定事宜,组建“联合国海地稳定特派团”并派驻多国组成的联合国警察部队。
可问题在于,安理会除了“一人一票”外也并没有其它“药方”。年,马尔特利当选上台,但他同样无法解决海地乱局。年10月大选第一轮投票后,海地爆发大规模骚乱,迫使马尔特利于翌年2月匆匆下野。
此后一年间,海地经历了空前混乱和无政府状态。最终,买办商人出身的莫伊兹被确认为总统,并在年2月7日宣誓就职。
4
政治顽疾何处医
岂有包治百病药
莫伊兹出生于海地东北部城市特鲁杜瑙尔,是当地支柱性产业——香蕉产销的负责人。他虽自称“成功小农民”,实为海地首屈一指的富豪。在“马尔特利混乱”期间,莫伊兹提出“我将让这个国家所有家庭24小时不停电”,赢得饱受停电困扰的国人共鸣。
年2月7日,海地当选总统若弗内尔·莫伊兹在首都太子港宣誓就职。
但上台后,他的表现极富争议、令海地民众不满:政治上独断专行,频繁撤换总理(自年至今已有7位),自年起实行“无议会治理”;经济上无所作为,海地继续积贫积弱;社会治安上,对猖獗的黑帮暴力和恶性刑事犯罪束手无策……
年,海地爆发加勒比石油公司贪腐丑闻,主审法官指控莫伊兹本人参与贪腐计划。年9-12月,海地出现全国性抗议骚乱(被称作“国家封锁行动”),举国瘫痪。在国际社会压力下,莫伊兹被迫承诺制定新宪法和推动选举,却屡屡以治安、抗灾、防疫等借口拖延。
海地总统任期为5年。海地绝大多数反对党认定,自今年2月7日起莫伊兹任期已满,目前处于“非法执政状态”。而莫伊兹则称,自己实际上是年2月7日才宣誓就职,理应任职到年2月7日。由此,引发了更广泛的抗议和激烈政治对抗。
当地时间7月5日,急于摆脱困境的莫伊兹宣布任命新总理亨利,取代任职不到3个月的约瑟夫。7月6日深夜至7日凌晨,一群身份不明、背景神秘的枪手闯入总统府,刺杀莫伊兹。而就在刺杀发生前数小时,亨利刚以“准总理”身份表示,自己“将把年底前举行自由透明的立法和总统选举当作优先事项”。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海地是拉美最贫困的经济体,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排名中位列第位(总共个经济体参与排名),全国60%人口在贫困线下,国内贫富悬殊巨大,大多数国民缺乏最基本的卫生和公共服务保障。
海地还是世界上最易遭受自然灾害袭击的国家,96%人口易受天灾影响。年,飓风“马修”导致海地逾人死亡、经济损失20亿美元。频繁的天灾进一步摧毁了海地一穷二白的基础设施,令该国局势雪上加霜。
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后,海地gdp出现3.8%的负增长(年)。更要命的是,该国新冠疫苗的接种率至今仍近乎为零,只有少数富豪有机会出国接种。这不仅引发公众更大不满,也为该国经济、社会前景留下巨大隐忧。
正如比利时三洲中心加勒比地区政治研究员托马斯等所言,尽管莫伊兹的统治本身极富争议,但他的遇刺“标志着海地政治架构的进一步崩溃”。
刺杀事件发生后,联合国、美洲国家组织以及世界多国领导人纷纷发表基调讲话,谴责这一“卑劣行为”,并敦促海地继续其政治改革进程,“早日举行自由公正选举”,以结束漫长的危机。
问题是,只有“自由公正选举”就足够了吗?
自杜瓦利埃父子寡头统治结束以来,每逢海地遭逢重大危机,联合国和美洲国家组织就会敦促其“早日举行自由公正选举”,但所选出的阿里斯蒂德、普雷瓦尔、马尔特利无一胜任、纷纷坠入贪腐漩涡。刚刚遇刺的莫伊兹,理论上也是选举产生的(他在年选举第一轮中得票领先),在施政上依旧“无作为”。在救灾抗疫、经济困局、贪污腐败、黑帮犯罪面前,海地孱弱的国力和混乱的体系都是无能为力的。
国际社会的帮助也宛如隔靴搔痒。“1·12”大地震至今已逾11年,各国承诺的数十亿国际援助绝大多数仍未到位,即便到位的资金、物资,也在严重贪腐和官僚主义内耗中层层流失。更要命的是,国际社会的援助往往还“夹带私货”。除了众所周知的“美国附加条件”外,还有尼泊尔维和人员年传入的霍乱、英国非政府组织乐施会的性侵灾民丑闻……
小杜瓦利埃下台至今的35年间,海地的“自由公正选举”虽然匮乏,但毕竟也举行过几次。事实证明,至少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加勒比岛国,国际社会只开出这一剂“全科万能药”是远远不够的。
更何况,下一届政府是否愿意“服药”,仍要打个巨大的问号。
栏目主编:张武
本文作者:瞭望智库陶短房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