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加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6年做到世界第一,垄断美国90市场,中 [复制链接]

1#

当今世界可以说是一个“海洋世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想要更好地发展,那积极发展远洋国际贸易是必不可少的,每天各国港口繁忙的集装箱装载和运输就是最好的证明。

可是港口用的大型龙门吊是一个高度复杂和精密的电气化机械设备,世界上能制造大型龙门的起重机企业少之又少,这种技术仅仅掌握在个别国家手中,基本属于垄断性技术,而能够设计和制造质量可靠而价格实惠的产品的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但中国却有一家公司,几乎垄断了国际大型龙门吊市场的80%,几乎达到了“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的大港,都应该有振华的港机”的程度,不错,这家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公司,就是振华重工(ZPMC)。

根据世界货运方面的权威媒体英国《世界货运新闻》给出的调查和统计显示,仅仅从年6月到年6月这一年间,全球共交付台岸桥机械,而中国振华重工就占到了其中82%的份额,共交付了台岸桥设备。

振华重工把产品卖向全球95个国家,不管是美国、欧盟还是非洲等国都有振华的产品,而欧美市场占有率更是达到了90%以上,连续20多年稳居世界港口机械市场第一把交椅,是名副其实的“港机之王”。

美国一直视中国为竞争对手,并多次抵制和制裁中国产品和企业,但振华重工的龙门吊设备却一次次打了美国的脸。

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为了对抗中国制造开始积极奔走,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针对中国,力图让美国制造压倒中国,但一次在迈阿密港口的演讲中,一阵“妖风”刮掉了其身后龙门吊上的美国国旗,赫然露出了“振华ZPMC”的字样,现场一片哗然。

年,在中美 大打出手的情况下,美国现任总统拜登前往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港口参观,并在结束后大谈美国基建复兴的计划,被美国媒体争相报道,但其身后的振华重工的巨型起重机却被清晰的拍到,这些中国制造的庞然大物赫然与热衷 的拜登同框。

与这样讽刺意味的场景相对应的是,中国振华重工的港机产品垄断了美国90%的港机市场,美国港口和造船业对中国振华的港机产品高度依赖。

美国港口需要振华重工的龙门吊进行集装箱的装卸,美国制造大型*舰甚至是10万吨级别的核航母也需要振华重工的龙门吊吊装,离开振华的产品,美国港口将无大型港机可用,大船也将无法正常制造,这就是中国振华重工的实力。

那么振华重工前期在管彤贤的带领下是怎么一步步成长为世界港机市场的“扛把子”的呢?

其实振华重工能发展壮大的秘诀就是“自主创新”,这也是中国振华重工不惧美国制裁的根本原因。

自中国在年实施改革开放国策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在短短几十年间成为世界供应链一环中的“世界工厂”,中国对外出口份额逐年增加,并在年超过德国、美国等国家,成为全球出口份额最大的经济体。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港口及造船业蓬勃发展。

截止到年,上海港、宁波港、深圳港、广州港、青岛港、天津港等每年的集装箱吞吐量均超过万TEU,上海港更是达到了万TEU。

中国造船业也在年新船装运量位居世界首位,衡量造船业的指标如新船订单、完工量、手提订单这三个指标也均排在了世界前列,远远超过昔日的欧美船舶巨头。

但上世纪90年代,关乎港口吞吐能力和造船能力的港机行业却一直被国外垄断,中国的港机市场有超过95%都被如日本、韩国、德国等港机公司垄断,中国国产港机要么载重能力一般,要么质量一般,一直处于“other”的行列。

此时的管彤贤曾担任交通部水运工厂副处长,中港总公司船机处处长,当时国内的港口大部分起重机都要从国外高价进口,其中很多还是别人淘汰下来的二手货。

但饶是如此,国内港口建设中还是不得不低三下四地去购买这些设备,究其原因就是当时国内企业缺乏设计经验,生产水平低下,甚至造出来的港机产品故障率不断,还不如外国淘汰的二手货好用。

深刻认识到中国港机设备现状的管彤贤对此忧心忡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你们见到外国人那种傲慢,根本看不起我们”,但心里憋着气也无可奈何,这就是当时中国港机行业的现状。

但管彤贤可不是逆来顺受的人,他要把心里憋着的一股气释放出来,他要把中国人自己的港机产品做好做强。

就在管彤贤59岁临近退休的那年,老管自己收拾好家当,决定下海创业,制造中国最好的港机设备。

年,管彤贤靠着东拉西凑的一百万美元的资金,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上海正式创业,把公司的名称起为“上海振华港机有限公司”。

公司名称之中的“振华”两字正是管彤贤创业时的“初心”,振华也就是振兴中华的意思,可见管彤贤一开始就抱着极高的爱国热情创业。

事实也正是如此,公司从成立至今,“爱国主义”一直是其公司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就靠着这股不服输的斗志,管彤贤带领创业之初的十几个人,在一栋小厂房里折腾来折腾去地琢磨港机,由于公司资金紧张,又缺少成熟的港机制造技术,导致他们这几十个人甚至连模仿别人的产品都费劲。

但饶是条件如此艰苦,管彤贤内心还是对振华的前景的充满信心,他在一次开会时喊出了自己的心愿:“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作业的港口,就要有振华港机的产品!”,全体振华人也憋着一口气要为中国争口气。

虽然当时老管的口号响亮,可还是不得不面对公司目前的现状,成立伊始的振华港机厂年出货量甚至不如同类公司的上海港机,要知道当年上海港机一年也仅仅能做一两个门吊外加一些散货机械,振华的处境一度十分危险。

为了节约成本,花甲之年的管彤贤和工厂职工同吃同住,从模仿别人家的产品开始,把产品部件逐个分解并制图,弄懂原理,逐步有了一些自己的技术积累。

为了让公司有收益,管彤贤到处跑业务,电话不断;为了搞产品制造,管彤贤又拉下脸来到处求别人做部件、搞组装。

回忆起公司这段时期的经历,用管彤贤自己的话说,就是个“皮包公司”。

但要知道的是,当时中国市场刚刚打开不久,中国制造也发展不成熟,中国大部分的初创公司都是靠着这个套路发展起来的。

很多公司的产品都“只见装配,不见制造”,靠着模仿别人家的产品积累技术,有了订单就让其他公司帮忙制造零部件,自己做最后的组装调试。

振华公司最初的发展方式和其他公司没有不同,也是按照这个套路来的,但振华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策略,那就是走“先国外市场”的策略,这或许也是管彤贤能在技术被国外垄断的情况下杀出一条血路的原因。

为什么管彤贤会走“先国外市场”的策略呢?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国内市场已经被外商高度垄断,国内普遍存在“国货没人买,洋货被垄断的局面”。

而在国外,由于港机制造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外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高昂得多,中国制造一台港机劳动力成本如果占到10%,那么欧美国家制造一台劳动力成本就要占到30%-50%,这也造成了世界范围内港机的高昂价格。

这样的情况下,初创的振华想要发展和存活下去,那就只有以价格优势把产品卖到国外这一条路可走,采取价格战来打开国外市场,并以高质量优势留住客户。

年,加拿大温哥华港招标港机供应商,振华港机以低于对手30%的价格并自掏腰包白搭百万美元运费的竞标书赢得了温哥华港的港机供应合同。

为了打出振华的名声,让振华一炮打响,管彤贤带领振华员工像打磨工艺品一样,制造他们第一台出口国外的起重机,凡是振华无法把控质量的零部件一律采购世界名牌代替,凡是认为会产生瑕疵的部件一律全部换新。

就是靠着振华精益求精的精神,振华的第一单海外出口产品赢得了客户的赞誉,虽然没有获得多少利润,但也为振华在国际上赢得了口碑。

随后,振华靠着质优价廉的产品,多次出口产品到国外港机市场。

其中温哥华港在年再次向振华下单,而美国迈阿密港则在年一次性向振华下了4台产品的订单,振华在欧美市场逐步站稳了脚跟。

当然,振华的成功除了靠质优价廉的产品外,重信守诺也是振华赢得客户的关键。

在出口阿曼岸桥设备中,由于当时振华还处于技术积累期,其场桥行走减速箱存在设计不当的问题,振华在发现问题后,没有推脱责任,反而下定决心一次性把这40台问题减速箱全部免费予以更换。

振华曾推荐使用的德国多依茨柴油机,在其出口的多款设备上均有应有,但这些德国柴油机初时使用功能稳定,长期工作后就暴露出不少毛病,虽然已经过了质保期,但振华还是自掏腰包将损坏件更换。

尽管外国的港机巨头们对振华的出现头痛不已,但却是对振华无可奈何,仅仅价格一项就让他们无法抵御,更别提振华制造的港机设备质量已经和他们相差无几。

这也导致了振华不断在国际港机市场上开疆掠地,而昔日的国外港机巨头们却不断丢城弃地。

到年时,振华港机已经成长为港口集装箱机械行业的领袖,其产品占据世界市场四分之一的份额,已经让昔日的“列强”们望尘莫及。

到这时,振华港机的市场已经做得足够大,但利润却比同类厂商设备低很多,60多岁的管彤贤认为振华总不能一直靠微薄的利润支撑,不能一直做赔本买卖。

那该怎么解决这一问题,提高产品的利润呢?振华的解决办法就是“创新”,以创新驱动新产品研发,以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溢价能力,进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利润,也提高了振华的生存能力。

管彤贤曾说道:“我们处于竞争的旋涡中,对技术创新从不懈怠。”

说干就干,振华为了鼓励创新,每年拿出5%的产值投入到产品的开发创新中,并每年另外拿出万人民币的资金作为对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的奖励,据悉最高的奖励可达万元。

在创新人才上,振华不惜重金组建了一支强大的科研队伍,在公司名的管理人员中,有超过名员工都是科研人员,其中有名硕士和名高级工程师。

振华还和国内外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有着密切合作,其中包括上海交大、同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美国力夫坦克公司等,调动他们协助分析和解决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攻关。

在振华全公司自上而下的创新机制引导和激励下,振华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创新成就。

根据振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