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加斯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西班牙历史沿革第二十四期
TUhjnbcbe - 2023/7/8 22:15:00
轻度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97438.html

考迪罗主义

(一)考迪罗亦称考迪罗主义、考迪罗制度,原意是首领、头领。考迪罗制是拉丁美洲特有的*阀、大地主和教会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独裁制度,拉美地区的大多数国家在19世纪20年代独立后至20世纪前盛行。考迪罗经济上依靠大地产大庄园主,在*治上靠*人专*来维持其*治统治,对外投靠外国势力,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反抗。第一代考迪罗代表人物有墨西哥的安东尼奥·洛佩斯·德·圣安纳(—),阿根廷的罗萨斯(—),巴拉圭的何塞·加斯帕尔·罗德里格斯·德·弗朗西亚(—)。第二代考迪罗多通过“选举”或*变上台,其代表有巴拉圭洛佩斯父子——卡洛斯·安东尼奥·洛佩斯(2—)和弗朗西斯科·索拉诺·洛佩斯(—),秘鲁的拉蒙·卡斯蒂利亚(7—),阿根廷的胡斯托·何塞·德·乌尔基萨(—),委内瑞拉的安东尼奥·古斯曼·布兰科(—),玻利维亚的马里亚诺·梅尔加雷霍和伊拉里翁·达萨等。独立后虽然部分考迪罗在人民压力下作出一些改革,但由于其和大庄园主在经济及*治上的垄断密不可分,所以未触及大地产制度,是拉美经济发展的阻碍。拉美独立战争拉开考迪罗制的序幕,许多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本身出生于大地主家庭,在反对殖民者的斗争中控制*队,并在独立后以*队支持为基础掌握*权,从而主导独立后的*治进程。18世纪末以来拉美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带有社会抗争性质的斗争,这些起义的主要原因是殖民当局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出于对殖民统治的不满,部分克里奥尔人也参与到起义之中,但在殖民者的严厉镇压之下起义均遭失败。

(二)二是抗税斗争,包括库斯科的银匠起义、拉巴斯抗税斗争、索克罗公社起义等。三是以争取独立为目标的*治斗争,包括委内瑞拉的早期独立斗争、海地独立起义和巴西“拔牙者”起义等。年拿破仑入侵西班牙、葡萄牙,西班牙王室被俘、葡萄牙王室流亡巴西,这一事件正式引发拉美独立运动。随后各殖民地普遍成立带有临时自治*府性质的“洪达”(意即执*委员会),拒绝承认拿破仑控制下的宗主国*府。拿破仑失败后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德七世复辟,开始对殖民地独立运动进行镇压。年起义*在阿亚库巧战役中最终战胜殖民*,独立战争以起义*的胜利宣告结束。整个独立战争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年—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各主要殖民地均成立“洪达”,各“洪达”成立之初仍宣称效忠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德七世。在克里奥尔人控制“洪达”之后这一机构逐步变成独立斗争的领导机关,各地纷纷组织起义*。但在西班牙殖民者的强力镇压下起义*遭到挫败。到年—年间殖民当局控制绝大多数地区,独立运动进入低潮。年—年为第二阶段,在经历低潮之后殖民地独立力量进行整合,大批印第安人和获释黑奴加入起义*,形成墨西哥、南美洲北部和南美洲南部几个主要战场,特别是在南美地区中玻利瓦尔与圣马丁领导的起义*形成南北呼应的局面。年随着西班牙殖民者残余部队被击溃,独立战争宣告结束,至此在原西班牙殖民地的基础上诞生6个独立的国家,即墨西哥帝国、大哥伦比亚共和国、拉普拉塔联合省、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

(三)相对于西班牙美洲的独立进程时葡萄牙殖民地巴西通过较为和平的方式获得独立,年拿破仑入侵葡萄牙后其王室流亡巴西,拿破仑失败后国王于年返回宗主国,由王子佩德罗留守巴西。年巴西正式脱离葡萄牙独立,成立巴西帝国,王子佩德罗被加冕为佩德罗一世。战争结束后*队在新生国家中的分量大为增强,成为左右各国*局走向的关键力量。庞大的*事开支也成为各个新生国家最主要的公共支出,常常使各国*府的财*处于破产的边缘。作为*队的领袖的考迪罗自然地在*治上获得举足轻重的发言权,他们中的一些人依靠*队的支持登上*治舞台成为国家领袖。一些人则在幕后操控*局,以非正常的方式废立*府,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这样独立战争的结束也就意味着考迪罗时代的开始。在殖民地时期形成的二元结构中以工商阶层为主体的城市精英占据着优势地位和*治话语权,而农村的地主阶层则处于次要的依附地位。随着独立战争的胜利后西班牙殖民统治被推翻,拉美西班牙语国家迅即出现*治真空。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由于拉丁美洲地区土地辽阔、地形复杂导致交通不便,加之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等原因,西班牙各总督区之间及各总督区之内的各地区之间均缺乏一种横向联系,殖民统治者主要是通过上自西班牙王室下至市*委员会纵向联系的方式进行其统治。随着殖民统治相继垮台后传统式的纵向联系的统治方式迅速中断,于是拉丁美洲上层出现*治真空,下层形成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在这种形势下由谁来填补这个*治真空明显地摆到拉丁美洲各阶级及各集团代表人物的面前。

(四)在缺乏*治调节机制下以暴力夺取*权就成为势所必然,可见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地区出现*治真空对考迪罗出现有多么重要的关系。拉丁美洲长期以来存在自给自足的封建大庄园制,长期以来农业是拉丁美洲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大庄园则是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大庄园主严格控制家族、总管、仆人、债役农、佃农等,享有绝对权威,实行家长式的统治。大庄园主可以听取下属的申诉,执行法律,一般还可以开庭审判,俨然是国中之国的君主。大庄园一方面有大量耕地、牲畜和各式农具从事农牧业生产,另方面还有木工、铁工、面包师、裁缝和蜡烛匠等手工业者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其产品几乎可以满足整个庄园的需求,一般只有少量贵重物品和奢侈品需从国外购买,是一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形态。庄园同外界联系很少,只有一条小路连接邻近的庄园、村落和城镇。大庄园主在19世纪初动乱的年代里为了财产和生命的安全或请求考迪罗保护,或自己组织私人武装,保护庄园并扩大自己势力,成为考迪罗式的人物。拉丁美洲的大庄园是19世纪初产生考迪罗的温床,也是考迪罗获得支持和赖以生存的基础。拉丁美洲存在严重的宗教势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天主教会是拉丁美洲封建统治制度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天主教不仅是拉丁美洲精神意识上的统治者,而且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在*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获得重大权益。它在*治上是一个封建堡垒,在经济上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大土地所有者,在19世纪初叶革命烽火燃遍拉丁美洲的关键时刻他们同考迪罗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五)考迪罗大致有个主要来源,一是殖民地民团*官,二是原殖民地的市*委员会的官员(凭借*人力量),三是独立时期出现的革命**官。原殖民地民团*官主要是出身在拉丁美洲地主家庭,在地区民团中一个地区有声望和权威的主要人物通常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戴有相当于上校的民团司令头衔,他们往往成为地方的强人或考迪罗。原殖民地市*委员会官员亦与殖民地民团*官一样一般是地主家庭出身,市*会议员起初由拥有土地的市民选举产生,以后越来越多的成员通过购买或世袭得到职位,或由国王任命。能够通过购买和被国王任命的基本上是地主家庭的成员,而在独立运动中能担任革命**官的亦不例外。这里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出身于地主家庭,但接受资产阶级思想,逐渐成为革命领袖,例如玻利瓦尔等等;另一种则像桑坦德尔那样出身于地主家庭,并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后来变成考迪罗。除此之外还有像派斯一类人物,虽然出身寒微但他后来背叛自己的家庭,站到地主阶级的一边,也成为考迪罗。除墨西哥短时间实行过君主制之外原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均选择共和制,原葡属殖民地巴西则选择君主制,这种*体选择上的差别与各国获得独立方式不同有关。西属殖民地是通过战争的方式推翻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出于对西班牙王室长期殖民统治的仇恨和近邻美国的示范效应,共和制成为原西班牙属地的一致选择。而通过和平的方式获得独立使君主制得以在巴西延续,也引入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制度成份。

(六)放眼当时的世界采取共和制的国家并不多见,而西属拉美作为一个地区大规模的引入共和不能不说具有先进性,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走在世界*治发展进程的前列,因此学界也把独立后拉美各共和国的成立称为“第一次民主化浪潮”。在国家结构的选择方面则出现联邦制和集权制(单一制)两大潮流,集权来自西班牙殖民统治的专制传统,殖民者在拉美建立等级森严的官僚机构和金字塔式的垂直管理系统,关于殖民地重大事务的最终决策权始终掌握在王室手中。这种集权传统深刻地影响独立后拉美各国的*治制度取向,成为多数国家的选择。殖民地之间彼此分割,相互之间缺乏密切的经济联系,这也导致直接与海外市场相联系的地方经济势力逐步形成。克里奥尔人长期被殖民者排斥在最高统治机构之外,只能通过市镇委员会等地方机构参*,进而形成盘踞一方的地方势力。独立后这些地方分离势力便汇聚在联邦制的大旗下,主张地方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与集权主义者分庭抗礼,这两派势力之间的斗争决定着独立后拉美各国国家结构的选择。19世纪上半叶集权主义者似乎在多数国家占据上风,即使在采取联邦制的墨西哥中集权主义者通过制定带有宪法性质的《七部法》也获得事实上的胜利。而拉普拉塔联合省制定的年和年两部宪法均带有中央集权的性质,保守派大都支持集权制,而自由派则更倾向于联邦制。因此19世纪上半叶保守派在各国*坛上占据着更大的优势,实现较长时间的执*。

(七)拉美独立后建立的*治制度均参考英、美等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设计,从表面上看似乎并无显著不同。西属拉美殖民地大都采用以美国*治制度为蓝本的共和制,而葡属殖民地巴西则参照英国模式选择君主立宪制,此外各国也大都引入当时较为先进的三权分立原则,并建立相应的选举程序和制度。但拉美的*治制度仍然带有很强的本土特征,首先在三权分立的架构下各权之间的关系并不平衡,行*权往往凌驾于其它两权之上。以总统为代表的行*长官在*治体系中拥有近乎绝对的权威,其所受到的制约更多来自派系之争,而非其它两权的制约。其次*队与*治的关系密不可分,由*队领袖出任*治首脑成为普遍现象,*人干*问题突出。尽管各国宪法均明确规定选举程序和制度,但并未得到真正遵守,通过兵变等非宪法方式上台的做法十分普遍。如墨西哥在年—年期间曾发生次兵变,更换1个总统。再次广大人民被排除在*治安排之外,尽管各国均声称主权在民,但所谓的人民实际上只是极少数上层精英。各国宪法均将财产、教育程度、性别、种族作为*治参与的条件,而无法满足这些条件的绝大部分人民被自然排除在*治安排之外,*治体制的寡头特征十分突出,因此拉美各国独立后建立的*治制度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治形式掩盖下的考迪罗寡头统治。

(八)19世纪中叶以来第二代考迪罗纷纷登上拉美*治舞台,这一时期尽管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龃龉不断,甚至在许多国家爆发内战,但随着自由派逐步占据上风,各国*治发展的总的方向是不断趋于稳定。经济上初级产品出口模式的形成也为*治稳定提供物质基础,尽管自由派的上台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考迪罗独裁制度的实质,但其推动出台的宪法和措施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进步性,增强拉美*治发展进程中的“法治”成份。相比第一代考迪罗时第二代考迪罗在进行独裁统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合法性伪装,在维护大地主阶级利益的同时也采取一些鼓励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措施,有的国家的早期的现代化努力甚至是在考迪罗的领导下得到有序推进,考迪罗制也因此进入巩固发展的阶段并达到顶峰。19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战争创伤的恢复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拉美*治也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到19世纪中后期拉美各国围绕单一制和联邦制的纷争陆续得到解决,并通过宪法的形式加以确定,今天实行联邦制的4个拉美国家(墨西哥年、巴西年、阿根廷年、委内瑞拉年)的联邦制国家结构均是在这一时期得到确立的,这也反映出在经历独立后相互争夺的混乱局面之后各国统治阶级的不同派别逐步实现某种程度的均衡。

(九)在墨西哥的自由派通过改革运动夺取*权,并颁布年宪法。该宪法确定墨西哥的国家结构为联邦制,全国由24个州和1个地区组成,各州拥有自治权。*体为共和制,实施行*、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行*权由总统行使,总统任期4年,通过间接选举产生。立法权由一院制的国会行使,司法权归最高法院。此外该宪法还对公民的基本*治、经济权利进行规定,这部宪法具有进步意义,以法律形式肯定改革运动的成果。尽管在随后的迪亚斯独裁统治期间该宪法名存实亡,但大部分内容又被墨西哥宪法()所继承并延续至今。阿根廷颁布年宪法。这部宪法规定联邦制和单一制相结合的国家结构,既授予各省相当程度的立法权和行*自治权,也强调中央*府的集权性。在*体方面采取总统制和议会制混合的模式,一方面授予总统相当大的行*权,另一方面也规定议会有权对内阁部长进行质询。此外该宪法还对*府和私人部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原则性的规定,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诉求。独立之后拉美各国大都跟随美国模式建立由保守*和自由*组成的两*体制,19世纪上半叶各国掌权的基本为保守*人。从19世纪中叶开始自由派逐步开始在各国执*,两*轮流交替执*的***治得到形成和发展。如巴西从年—年期间保守*共执*24年,自由*执*17年,两*共同执*4年。

(十)一般而言保守派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中央集权和天主教会的权威性,而自由派则代表开明地主、早期民族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倾向于实行联邦制和削弱教会影响。但在实际上两派在大地产制、选举权等问题上并没有明显的分歧,更多的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之争。拉美各国考迪罗统治从19世纪末开始瓦解,整个过程延续至20世纪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大致通过几种方式展开,包括暴力革命、选举、*变等。暴力革命发生在墨西哥,在长达4年的独裁统治之后大考迪罗迪亚斯*权的反动性日益突出,作为第二代考迪罗的代表人物的迪亚斯推动墨西哥的“秩序”与“进步”。但“秩序”导致僵化,堵塞新兴资产阶级分享*权的渠道和空间。“进步”仅有利于本国寡头大地主、以“科学家”派为代表的买办阶层以及外国资本家牺牲农民和工人阶级的利益,并招致中产阶级的强烈不满。这样当迪亚斯第七次宣布当选总统时革命突然爆发,虽然革命的最终胜利者是资产阶级,但墨西哥社会的各个阶层均参与推翻考迪罗统治的革命进程。阿根廷在十九到二十世纪之交发生的*权更迭则是以相对缓和的选举方式实现的,19世纪中期以来以各类考迪罗为代表的寡头地主阶级长期把持*权,大力实施以谷物、肉类出口为主的初级产品出口模式。

(十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后资产阶级蓬勃兴起,国家进行工业化的需求也日益高涨,大量外国移民的涌入更是进一步壮大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力量,而封闭、保守的考迪罗寡头*权也日益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年激进公民联盟成立,资产阶级和中产阶级拥有自己的**组织,19世纪末激进公民联盟先后策动两次起义,虽然均遭到失败但充分显示自身的力量。并迫使*府于年出台《萨恩思·培尼亚法》,允许成年男性不受财产和文化程度限制,通过秘密投票(此前的选举均采取高声唱票的方式)选举总统。年代表激进公民联盟的伊波利托·伊里戈延当选总统,开启阿根廷历史上的宪*时代。伊里戈延*府采取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发展的措施,并颁布一些保护劳工权益的法令,他的当选象征着阿根廷的资产阶级正式登台执*。巴西*治制度转换的过程是通过*变的方式实现的,在巴西帝国时期奴隶制盛行,建立在剥削非洲黑奴基础上的蔗糖和棉花出口成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为东北地区的寡头地主阶级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19世纪中后期东南部咖啡种植园不断发展,年咖啡占巴西出口总值的66.5%,巴西的咖啡产量占全世界的57%。与蔗糖和棉花种植园不同的是咖啡经济引入租佃制和合同制,带有半资本主义的性质。

(十二)19世纪中后期以来巴西的工业也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咖啡种植园主集团、民族资产阶级与东北传统寡头地主阶层的矛盾日益激化。年丰塞卡将*发动*事*变,废除君主制,成立巴西合众国。年巴西颁布的新宪法明确提出保障资产阶级权益,并对三权分立、选举制度等内容进行规定。但该宪法仍然将受教育程度作为选民的条件,从而将大多数底层劳动人民排出在外,具有显著的资产阶级性质。然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并未因此而得到真正确立,废除君主制后形成带有半资产阶级性质的咖啡种植园主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执*且前者占据绝对优势的局面,总统长期由东南部圣保罗州和米纳斯格里斯州人选轮流出任。大地产制、*队和天主教会是考迪罗统治秩序的三大制度支柱,独立战争摧毁旧秩序并建立新秩序,*队在除旧布新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队及其领袖考迪罗也因此在新的统治秩序中毫无疑问地居于核心地位。依附于*权的天主教会主张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对现有秩序的无条件遵守,自然成为考迪罗统治的重要工具和盟友。由于考迪罗本身就是大地主,而教会的主要财富也来自土地占有者,考迪罗制在本质上就是大地主阶级的寡头统治体制。这一制度的首要目标必然是维护和发展大地产制,具有很强的封建主义性质。独立后拉美国家在国家组织形式上有的采取联邦制,有的采取单一制。在*体上有的采取共和制,有的采取君主立宪制。

(十三)尽管从这个角度上看带有英、美资产阶级民主*治特点的制度安排成为各国的一致选择,但实际上真正掌握着*局走向的是代表大地主利益的各色考迪罗,这些考迪罗及其所代表的大地主阶层才是新国家的真正主人。表面上他们在*治制度的既定框架内行事,扮演着总统、省长和部长等各种角色,但只要*治安排与自身所代表的大地主阶层的利益发生冲突,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通过非宪法方式废立*府来重新制定规则,它具有极端个人主义的自私性和贪婪性。考迪罗颂布宪法但从不执行,缺乏明确的*治思想原则。考迪罗把夺取*权视为最大的战利品,在夺取*权之前就想方设法地夺取它,夺取以后就千方百计地维护它。*权一旦到手后考迪罗就与大地主和教会结合起来,通过征税、纳贡、直接剥夺以及向各国贷款等方式,鲸吞人民财富。在考迪罗执*期间墨西哥教会在农村的地产和在城市的财产占全国房地产总值的一半,在阿根廷的总统罗萨斯在年发布命令,就把9万公倾的土地全部给他的家族、亲戚和获得罗萨斯信任的*事人员。考迪罗还大批提升*人官衔,以使*人们获得更大的荣誉和赏赐。年仅委内瑞拉的卡拉波波一省就有将*名、上校名、少校名、上尉名、中尉名和少尉85名,委任的*官不少于名,约占当时该省现役*人的15%以上。

(十四)拉丁美洲*队获得的国家预算平均在50%以上,从至年墨西哥*队开支有14次超过*府的总收入,这一时期拉丁美洲国家财富更加集中,贫富更加悬殊,在*治组织上具有严重的地区性、宗派性和松散性。考迪罗组织*派但缺乏像资产阶级**或其他**那样的严密组织原则,考迪罗往往凭借个人魅力和声誉组织家庭、亲戚或同一地区的地主、流氓、冒险家和其他亡命徒为核心,胁迫债役农、佃农等农民组成私人性质的地主武装。考迪罗与追随者之间贯彻一种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原则,考迪罗要求追随者们绝对服从自己。考迪罗一般属于保守派,有些亦属于自由派。有些考迪罗此时属于保守派,彼时属于自由派。有些考迪罗表面唱的是自由派的调子,实际上作的是保守派的事情。一位智利作者曾生动地描写道:“保守*人称自己是进步分子,自由*人坚决声明自己是一个皇家大主教徒,天主教徒对自由起誓。民主*人祈求独裁,并要维护奴隶制度。保守*人、红*人、自由*人、民主*人、中央统一派人、联邦*人,他们全部与独裁制度相拥抱。”可见考迪罗结成的各种*派组织是类似一种缺乏定见的地区、宗亲的派别组织。其统治手段具有残酷性和恐怖性。考迪罗实行统治的手段极其残酷恐怖。一般来说,考迪罗总是依恃暴力、通过“宫廷*变”的方式进行夺权,并依恃暴力来维护其*权。

(十五)考迪罗统治期间,始终实行暴力加恐怖的*策。有的考迪罗建立特务组织,设立告密制度。实行“意见统计”,将反对自己的人列入黑名单,并将黑名单交给反动组织,进行镇压;或罗织各种罪名,予以流放、监禁和驱逐出境。据统计,罗萨斯从年至年期间就消灭反对派2万人以上,其中有名是知识分子代表人物。在考迪罗统治期间,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经常发生考迪罗之间的相互厮杀和格斗。胜者总是要把败者斩尽杀绝。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充满着暴力和一片白色恐怖。克罗在其《拉丁美洲史诗》一书中曾这样地描写阿根廷独立初期的情况:“每一个地区都在一个考迪罗统治之下,而每一个考迪罗又都是至高无上的。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血腥战争成为了每日的生活规律。持带着长矛、大刀和短刀的凶猛牧民,活象一群猛虎,互相残杀。被俘者则象野兽一样被割裂喉管。假若一个`考迪罗’被俘,他的头会被砍掉,置于长竿上放在最近城内示众。”在其*局上出现历史上罕见的不稳定性,考迪罗既定的夺权*策和残酷统治必定要引起国内人民的反抗,激起无数次暴动和革命。另外又必然引起考迪罗之间争夺*权的争斗,导致*权的频繁更迭,从而引起国内*局动荡和不稳。各个考迪罗统治时间长短不一,有些只有几小时,有些几天、有些几月和几年,能统治十几年或几十年不被推翻的属于罕见现象。

(十六)在墨西哥从独立到19世纪末叶有72位执*者,其中有60个是通过考迪罗式*变上台的。多米尼加年宣布独立后的40年间差不多每隔一年有一次暴乱发生,历次执*者和各次暴动的领导者都是将*。秘鲁从年至年更换5位总统,委内瑞拉年以后的70年间共发生50次暴动,其中有12次暴动更替原*权。从独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拉丁美洲共和国共发生次成功的“革命”,很明显还有更多的不成功的“暴动”。对这种现象时玻利瓦尔独立初期曾试图加以克服,但亦力不能及,为此他曾悲痛万分地说:“我确实看到确保国家稳定是不可能的,这一代人已无法挽救哥伦比亚和整个美洲”。考迪罗统治拉丁美洲期间的暴动之多及*权更迭之频繁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考迪罗的出现对于刚刚独立的拉美诸国来说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但是长远来看却是阻碍拉美国家近代化的发展,而且拉美的考迪罗制度一直影响到20世纪拉美诸国的*治走向。秘鲁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初级产品出口导向的模式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与出口部门联系的考迪罗寡头*权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不断阻挠发展模式的转换,延缓秘鲁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而地理、种族和社会的长期分裂使得秘鲁难以凝聚改革力量推翻考迪罗寡头*治。直到年贝拉斯科将*上台以非常形式推翻考迪罗寡头*权,秘鲁现代化才揭开新的一页。

(十七)由于秘鲁现代化的被考迪罗独裁统治延缓,直到20世纪,秘鲁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仍低于拉美国家的平均值,被世界银行列入下中等收入国家。世界经济大萧条使得原有的初级产品出口模式为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所取代,强调“*治主权、经济独立和社会正义”的庇隆主义也应运而生。庇隆的*事独裁也是拉美传统考迪罗的一种形式,由于阿根廷传统的出口集团和与之联系的外国资本实力的强大,在阿根廷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时期出现“庇隆主义与反庇隆主义博弈”。在经济领域表现为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深入发展与农牧业出口部门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治领域表现为民众主义与官僚威权主义的循环抉择,阿根廷社会的“断裂”阻碍现代化进程的顺利发展。马岛战争的失败、债务危机以及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失误接二连三地打击阿根廷,在20世纪初还是世界富裕国家的阿根廷到20世纪末却变得相对贫困和落后。智利早在18年就确立一个相对稳定的*治体制,当其他主要拉美国家还处于考迪罗主义纷争之时智利已经开始第一轮的初级产品出口,南美太平洋战争之后智利又迎来硝石时代。智利的多**治体制也在寻求解决危机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极端化,从年到年的15年右、中、左三派力量轮流执*,依次历经“民主自由主义”、“基督教民主改良主义”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的改革实验。年皮诺切特**权开始一个市场经济改革的过程,*府积极推进民主化进程,坚持市场经济改革的基本方向,并不断提高民众的社会福利水平。

(十八)到年智利已经被世界银行列为高收入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成员国,成为拉美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查韦斯主张*治权力的独占化,迅速打破由民主行动*与基督教社会*长期轮流执*的局面。查韦斯终身崇拜的偶像是玻利瓦尔,而*治集权则是玻利瓦尔所推崇的不二法则。年8月他授意制宪会议在制宪之前采取两项特别措施,设立紧急司法委员会取代原来的司法机构;宣布紧急状态,设立紧急立法委员会取代原来的立法机构。同年12月查韦斯顺利制定“玻利瓦尔宪法“,这部宪法将年宪法规定的两院制改为一院制,同时大大削弱立法权和司法权,巧妙地突破分权制衡机制,将国家主要权力集中于总统和行*之手,实际上由查韦斯个人独占。1年11月11日在该法案期满前一个月查韦斯一下子颁布49项法律,包括石油法、土地和农村发展法、合作社特别法、银行部门改革法、渔业法、科技创新法等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法律。在执*14年内查韦斯四次获得国会授予委任立法权,时间长达四年半之久,不少备受争议的法律都是查韦斯利用这种权力颁布的。7年12月举行的修宪公投被选民否决是查韦斯执*期间唯一的一次选举和公投失败,为了争取官僚集团支持的他改变策略,将所有由选举产生的公务员的任期都改为无限任期。第二次修宪公投终于在他的操控下反败为胜,从此以后查韦斯就成为可以无限期连任的总统,也是权势最大的总统,他一手创建民粹主义的威权体制将委内瑞拉的民主法治逼到悬崖边上。

何塞·弗朗西斯科·德·圣马丁·马托拉斯

(一)何塞·弗朗西斯科·德·圣马丁·马托拉斯(年2月25日-0年8月17日)是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领袖之一、杰出的*事统帅,阿根廷民族英雄。圣马丁为拉丁美洲的独立事业奋斗十年,在实现阿根廷、智利和秘鲁等国独立和解放的过程中建立不朽功勋,在南美洲享有崇高的声誉。他与西蒙·玻利瓦尔一道被誉为美洲的解放者,也有学者称其为“西班牙美洲的华盛顿”,智利和秘鲁称他为“自由的缔造者”,8年阿根廷、智利和秘鲁三国共同尊其为“祖国之父”。何塞·德·圣马丁在年2月25日生于西班牙殖民地拉普拉塔总督辖区乌拉圭河畔的小镇亚佩尤,他是土生白人胡安·德·圣马丁的第五个孩子(也是第四个儿子)。胡安·德·圣马丁是一名*官,曾任亚佩尤副都督,在任内颇有治绩。后来圣马丁举家迁居布宜诺斯艾利斯,入小学就读。圣马丁8岁时随家人前往西班牙,就读于马德里的一所贵族学校两年。年轻时的圣马丁博览群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及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霍尔巴赫等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对他的影响很大。在贵族学校毕业后圣马丁进入皇家学院进修,年7月成为西班牙穆尔西亚自治区步兵团的士官生,从一名枪手成为轻骑兵,拉开他的*事生涯的序幕。1圣马丁年随西班牙*队在非洲同摩尔人作战,年至5年以尉官身份转入阿拉贡方面*,参与对法国的作战。6年回到穆尔西亚步兵团,并随部进入西班牙地中海舰队,转而对英国开战。年参与西班牙对葡萄牙的橘子战争,因屡建功勋被授予陆*少校*衔。

(二)年拿破仑·波拿巴率10万法*入侵西班牙,在西班牙人民抗击法国的战争中圣马丁参加一系列重要战役。6月圣马丁指挥一支骑兵分队进行伏击战,击溃一支占绝对优势的法*。7月作为联络*官参加贝伦战役,为西*取胜作出贡献,晋升为中校,荣获金质奖章。年升为萨贡托龙骑兵司令,正是在这种戎马倥偬的战场生涯中使圣马丁在实战中积累陆战、海战、骑兵战术的丰富经验,他的*事才干不断得到提高。圣马丁早年驻扎在加的斯港时经常与留学西班牙的拉丁美洲进步人士交往,接触到一些法国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著作(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并了解到许多关于美洲殖民地和祖国的情况。在同爱国志士的接触中他转向独立革命,加入了西班牙的美洲爱国者秘密组织“劳塔罗”。年5月拉普拉塔发生“五月革命”,开始独立战争。此事在美洲爱国者中引起强烈的反响,圣马丁也决定尽快回到祖国去。年他以去利马处理私事为借口离开西班牙,秘密前往伦敦联络萨皮奥拉、阿尔维亚尔等几位“劳塔罗”成员,于年初返回阿根廷投身革命。在回到阿根廷后圣马丁建立独立革命的核心组织“劳塔罗”支部,并确定组织的宗旨:“有组织有计划地为美洲的独立和幸福而斗争,以荣誉和正义为行动之准则。”他受拉普拉塔临时*府的委托组织一支骑兵团,亲自拟订训练计划,负责训练新兵,将该*训练为阿根廷独立战争中最出色的部队。

(三)年10月在圣马丁和“劳塔罗”的支持下临时*府成功改组,成立第二届三人执*(执*者均为劳塔罗成员),并颁布关于选举制宪大会代表的法令。年1月制宪大会(一三年大会)召开,结束此前以西班牙国王费迪南七世的名义治理国家的状况。大会通过一系列关于社会改革、*治及经济方面的法令废除西班牙的国徽,代之以拉普拉塔联合省的国徽,通过国旗和国歌,确定5月25日(五月革命的纪念日)为国庆节。当时西班牙殖民*势力强大,相继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镇压独立革命,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一带力量防守薄弱。年1月西班牙王家*分遣队从水路进犯拉普拉塔,圣马丁带领骑兵前往阻击,在巴拉那河畔重创殖民*。此役是拉丁美洲爱国力量反抗西班牙殖民势力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也使圣马丁本人声威大振。12月圣马丁接任阿根廷北方*司令,在萨尔塔击败殖民*主力,保卫蒙得维的亚的补给线。4年已升为将*的圣马丁被派去攻打上秘鲁地区(今玻利维亚),但圣马丁认为想要脱离西班牙殖民者的控制,保证拉普拉塔乃至南美洲整个地区的独立运动取得胜利,就必须在秘鲁总督辖区消灭殖民*主力。他提出变北上为西进的战略方案,即放弃从上秘鲁进攻秘鲁的计划,改由阿根廷西部翻越安第斯山,首先奇袭秘鲁总督区南部的智利,然后由海路解放秘鲁。为此他称病辞去北方*司令职务,于4年任安第斯山脉附近的库约省省长。

(四)圣马丁还是以门多萨城为练兵基地,花费两年多的时间精心训练有人的安第斯*。他采取解放黑奴和与印第安人结成同盟等措施以发动广大群众,在这支*队里被解放的黑奴占很大比例。年阿根廷共和国成立以后圣马丁得到阿根廷胡安·普埃雷东*府的支持,被任命为安第斯*总司令。年1月圣马丁和秘鲁的起义*将领贝尔纳多·奥希金斯率领步兵、7骑兵并携带21门大炮翻越2万多英尺高的安第斯山向智利进*,完成使汉尼拔和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行动相形见绌的*事壮举。2月14日圣马丁在圣地亚哥附近的查卡布科袭击西班牙*并取得胜利,成功解放圣地亚哥,当地人希望圣马丁成为智利的最高**长官,但被他回绝并推荐奥希金斯就职。1年2月12日智利宣告独立,月19日圣马丁与奥希金斯在坎查-拉亚达被西班牙人击败,圣地亚哥传言二人战死后城中人心浮动,奥希金斯与圣马丁相继返回之后才使局势平静。4月5日圣马丁与奥索里奥指挥的西班牙殖民*在圣地亚哥西南7英里的迈普河谷展开决战,经过6小时的激战后圣马丁大获全胜,西班牙*阵亡0人、被俘人。此战得胜使智利全部获得解放,智利解放以后圣马丁着手进行解放秘鲁的组织工作。他前往阿根廷寻求援助,但此时普埃雷东下台,新的隆德奥*府要他率领在智利的远征*返回阿根廷帮助镇压反对派。圣马丁拒绝并向新*府辞职返回智利,在此期间他曾派人去美国购得2艘船。

(五)圣马丁解放秘鲁的计划在奥希金斯的全力支持下顺利推行,他在智利海岸外征集一支由阿根廷和智利船只组成的舰队,舰队主要由英国和美国的水手配备。0年8月已组成一支约0人的解放秘鲁*(包括一支拥有24艘舰船、名水手的智利海*,这是拉丁美洲国家史上的第一支舰队,圣马丁自任舰队总司令)以开展他进攻秘鲁的计划,同月在受雇而来的英国海**官托马斯·柯克伦的指挥下舰队自瓦尔帕莱索出发,从海上进*秘鲁。9月7日解放*从利马以南的帕拉卡斯湾登陆,很快便攻占邻近的城市皮斯科,后又移师瓦乔直指利马。面对坚固的利马城时他并未强攻,而是选择坚壁清野、静待良机的策略。年1月29日新任殖民总督拉塞尔上台,拉塞尔力图打破解放*对利马的包围,但数月的*事行动均告失败。4月9日拉塞尔致函圣马丁建议和谈,5月4日双方全权代表在利马城北20公里处的彭乔卡正式会谈,圣马丁的代表要求在承认秘鲁独立的前提下实现和平,对方则提出在遵守年宪法的基础上实现和平。双方意见大相径庭,最后只达成停火20天的协议,安排圣马丁与拉塞尔纳亲自会晤。6月2日两人会面,圣马丁要求承认秘鲁的独立,建议组成三人摄*委员会。圣马丁和拉塞尔纳各选派一名委员,另一名委员由民选产生,并提议委派两名代表到西班牙请求国王选派一名王室成员任秘鲁国王,实行君主立宪制。

(六)他的建议遭到断然拒绝,圣马丁遂指挥解放*继续进攻,加紧对利马的包围。此时解放*控制沿海地区,切断利马同内地的联系。拉塞尔纳无法得到补给与增援遂于7月6日率4殖民*逃离利马城,向山区潜进。7月12日晚圣马丁在一小队人员的陪同下悄然进入利马,15日他召开市*会公开会议,与会者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下决定立即宣布秘鲁独立。28日上午圣马丁在中央广场宣告∶“按照人民一致的意愿,秘鲁从此时此刻起自由了,独立了!”接着高呼“祖国万岁!”“自由万岁!独立万岁!”利马全民欢庆三天,祝贺祖国独立。8月日利马人民成立执*委员会“洪达”,圣马丁被推举为秘鲁“护国公”,成为秘鲁最高**首脑。利马虽告解放但秘鲁的独立事业并未完成,西班牙殖民*仍盘踞在秘鲁境内,许多秘鲁人也担忧圣马丁将成为独裁者。负责舰队运输的柯克伦又自行把许多船只和水手撤回智利,断绝圣马丁与智利之间的联系。为了彻底消灭殖民*的圣马丁决定与南美洲北部的“解放者”、已经解放厄瓜多尔的西蒙·玻利瓦尔联手,年7月25日圣马丁抵达瓜亚基尔与西蒙·玻利瓦尔会面。当圣马丁到达港口时玻利瓦尔的两位助手去迎接,玻利瓦尔在他将居住的宾馆亲自欢迎,二人紧紧地拥抱到一起。26日至27日二人进行两次秘密会谈,共商重大的**问题。

(七)对此次会谈的内容普遍被认为涉及玻利瓦尔和圣马丁协同作战、二人的*事指挥关系、瓜亚基尔的归属、独立后拉美*体的形式、秘鲁建立何种形式的*府以及如何确定秘鲁北方疆界等问题,由于双方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意见并没有达成协议,但也未公开争吵。会晤的最后一个晚上两人出席为欢迎他们而举行的宴会,宴会后圣马丁决定返回秘鲁。返回秘鲁不久圣马丁在秘鲁“第一届国会”上宣布辞去国家首脑和*队统帅的职务,并取下他身上象征权力与最高荣誉的两色绶带。在场所有人都非常吃惊,纷纷劝他收回辞呈,但圣马丁意志坚决,悄然离开利马。年2月10日圣马丁携女儿梅赛德斯搭乘一艘法国商船前往欧洲,4月20日抵达法国勒阿弗尔港,遭到法国*府甚至阿根廷驻巴黎代表的敌视。5月初到达英国南安普敦,后前往伦敦,在朋友帮助下安身。此时秘鲁国内传来圣马丁要回秘鲁同玻利瓦尔开战的谣言,这使得他的精神受到巨大打击。圣马丁将资产捐出后投资也收效甚微,只能维持清贫的生活,后来又移居比利时的布鲁塞尔。8年11月思乡情切的圣马丁搭船重新返回南美洲,于年1月15日到达巴西里约热内卢港,在获悉阿根廷拉瓦列发动*事*变后便打消回国的念头。2月6日抵达布宜诺斯艾利斯后准备转经蒙得维的亚返回欧洲,2月12日圣马丁到达蒙得维的亚,受到乌拉圭*府的欢迎。

(八)在此期间因*见不同且不愿卷入内战,他拒绝拉瓦列回国共事的邀请,于4月底返回布鲁塞尔。年法国、比利时接连爆发起义,圣马丁移居巴黎,在好友阿瓜多的帮助下定居在巴黎附近的布尔日。年阿根廷与法国发生矛盾,关系一度紧张,法*舰队封锁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口,断绝阿根廷的对外贸易。圣马丁得知消息后立即写信给阿根廷*府首脑罗萨斯,请求回国效力。但罗萨斯依靠英国斡旋,而非希望发动战争,所以只是去信慰勉圣马丁一番而已。年7月17日罗萨斯任命圣马丁为阿根廷驻秘鲁共和国全权公使,被他谢绝。罗萨斯对阿根廷实行近二十年的独裁,圣马丁对其暴行深感悲愤。但他也不认同一些流亡者企图借法国的力量推翻罗萨斯*权的想法,甚至考虑在遗嘱中表达自己的立场,支持罗萨斯保卫国家的荣誉和独立的口号。6年初圣马丁不幸中风,一度赴那不勒斯疗养。年巴黎爆发二月革命,圣马丁举家前往法国滨海城镇布洛涅。9年11月阿根廷同英国缔约停战,随后又与法国谈判。圣马丁得知这一消息后在他逝世前不久的0年5月写信祝贺阿根廷*府,向祖国表示他最后的敬意,他说他作为一个阿根廷人充满真正的自豪。圣马丁晚年深受心脏病、胃病及白内障等疾病困扰,最终在0年8月17日凌晨时于布洛涅逝世,享年72岁。0年初阿根廷*府派*舰将圣马丁的遗骨从法国接回,5月28日安放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主教座堂,实现圣马丁生前“死在祖国的怀抱里”的遗愿。

(九)圣马丁于年返回阿根廷参与西属美洲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年2月他率部在圣洛伦索击败西班牙船队。4年提出变北上为西进的战略方案,即由阿根廷西部翻越安第斯山,首先收复智利,然后由海路解放秘鲁。年2月率部翻越安第斯山,进*智利,解放圣地亚哥。1年4月5日在迈波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0年8月率阿根廷、智利爱国联*经海路北上进攻秘鲁。年7月解放利马,宣告秘鲁独立。圣马丁在秘鲁担任护国公的一年多时间内颁布一系列的法令,有利于打破地方封建割据局面,统一国内市场,促进秘鲁资本主义的发展。年10月8日圣马丁颁布一项临时法规,这一法规被视为秘鲁的第一部宪法草案。法规宣告秘鲁为主权国家,是实行三权分立的民主国家。具体内容:护国公执掌行*权,新*府由三个部组成,外交、国务部;海*、作战部;财*部。成立高等法院,掌管司法大权。圣马丁在全国解放后即行召开立法会议,年8月12日圣马丁*府颁布解放黑奴的法令规定:根据生来自由的原则凡是独立后出生的奴隶的子女一律均为自由人;凡是参加爱国*的奴隶均为自由人;从外国来的奴隶一踏上秘鲁的国土即为自由人;严禁奴隶的主人鞭打奴隶;奴隶的主人必须负担奴隶子女的供养和教育费用。

(十)与此同时圣马丁*府下令取消印第安人交纳的人头税,废除奴役印第安人或土著的委托监护制、米达制(强制性的劳役制)、债务奴隶制,取消印第安人的人头税和私人徭役。对印第安人实行和睦*策,尊重其语言、习俗,任何人不得强制秘鲁人干他们不愿干的事。年9月28日圣马丁*府颁布新的贸易条例,取消秘鲁国内各地区的关税,规定所有来自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友好国家和中立国家的商船均可自由驶入卡亚俄港和万查科港。还规定撤除国境内的所有关卡,所有的秘鲁人均可运输任何种类的货物(金银除外),在境内自由往来且畅通无阻。此外严禁走私贩运;公务人员行贿、受贿或渎职者将被处死。10月成立贸易法庭,彻底变革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的贸易体制。圣马丁特别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指出为人民提供增长知识的一切手段,通过有效的机构发展人民的文化,是所有开明*府的职责,公共教育乃国家之第一需要。据此秘鲁新*府于年7月创办一所师范学校,8月28日设立国家图书馆。此外还开办国立博物馆,兴办中小学校。圣马丁下令成立利马爱国协会,其宗旨是:“研讨一切对公共利益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问题,诸如*治、经济、科学等问题。各抒己见但不得攻击国家法令,不得诋毁任何一位公民的声誉。”

(十一)他还颁布法令实行出版自由,任何个人均可不经预先审查、批准或删改,自由发表关于任何一个问题的看法和见解。同时申明:“对滥用这一自由权利攻评天主教教义、亵渎道德准则、破坏公共秩序和诋毁公民声誉的任何书刊,我将视其犯罪事实量情给以处罚。”为此成立秘鲁警备*团,任命托雷·塔格莱为司令。0年10月圣马丁在皮斯科远征*司令部颁布的法令中提出由自己设计的秘鲁国旗和国徽的样式,在圣马丁的方案中国旗长8英尺、宽6英尺。两条对角线把旗面分成四部分,上下两部分为白色,左右两部分为红色。旗面中央是他设计的秘鲁国徽,由椭圆形绿色月桂冠包围,月桂冠的下面被一金色飘带系住。秘鲁独立后正式采用该旗帜为国旗,这是秘鲁共和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圣马丁在*治思想上主张集权,他曾就独立后的阿根廷应采用的*府体制有三种看法,5年前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共和制*府;年后圣马丁同意建立“君主立宪制”*府;年罗萨斯上台执*后他支持强有力的人物建立强有力的*府。圣马丁提出过整个南美国家形成紧密的联盟来实现独立自由的理想,他认为有必要组成一个拉丁美洲联盟,以捍卫*治上的和国民的自由。这与拉美独立运动的先驱者弗朗西斯科·德·米兰达的西班牙美洲理想及大美洲联盟计划不谋而合。最终玻利瓦尔系统地提出美洲一体化理论,并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行动。

阿根廷邦联

(一)拉普拉塔联合省是阿根廷独立战争时期创立的国家组织形式,年在今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反西班牙殖民统治革命运动,建立临时*府。年宣布成立拉普拉塔联合省,或称南美联合省。名义上包括今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和玻利维亚,实际上巴拉圭、乌拉圭、玻利维亚均分别建国,年改组为阿根廷联邦。5年乌拉圭脱离拉普拉塔联合省独立,成立同盟联邦。年葡萄牙入侵乌拉圭,乌拉圭被并入巴西,5年乌拉圭重获独立。8年阿根廷与巴西签署《蒙得维的亚条约》,承认其独立地位。布宜诺斯艾利斯多次派兵进攻原属拉普拉塔总督辖区的上秘鲁西班牙殖民势力,但都没有成功。5年8月6日上秘鲁在西蒙·玻利瓦尔和安东尼奥·何塞·苏克雷的领导下取得独立,为纪念西蒙·玻利瓦尔新国家取名为玻利瓦尔共和国,后改为玻利维亚共和国。年2月7日贝纳迪诺·里瓦达维亚当选拉普拉塔联合省第一任总统,任内颁布反映集权派意志的宪法,改组*队并与巴西进行争夺乌拉圭的战争。由于联邦派作乱,他不得不于年6月与巴西议和,承认乌拉圭归并巴西。此举加剧国内分立主义运动的发展,并导致他的辞职。年1月4日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恩特雷里奥斯省和圣大非省签订《联邦公约》,其后其他各省也相继加入,阿根廷进入阿根廷邦联时期。年巴拉圭并入拉普拉塔总督区,年5月14日宣布独立,成立巴拉圭共和国。

(二)拉普拉塔联合省也称南美洲联合省,是阿根廷独立初期的*权组织形式。年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五月革命,废黜拉普拉塔总督,成立临时*府。但是新*权内部对立局面严重,特别是首府布宜诺斯艾利斯与各省之间及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国家长期没有有效的中央*府。年月25日拉普拉塔各省代表在图库曼召开代表大会,7月9日图库曼议会通过《独立宣言》,宣布拉普拉塔联合省正式独立,这一天后来成为阿根廷独立日。拉普拉塔联合省继承原拉普拉塔总督辖区大部分地区,但是独立后集权派和联邦派的斗争激烈,集权派主张建立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体,联邦派主张建立联邦制*府和各省自治。年乌拉圭国父何塞·阿蒂加斯领导人民进行独立战争,并于5年控制全境。年葡萄牙再次入侵,并于年7月将乌并入巴西。5年8月25日胡安·安东尼奥·拉瓦列哈等一批爱国者收复蒙得维的亚城,宣告乌拉圭独立,并将8月25日定为国庆日,8年8月27日巴西和阿根廷签订蒙得维的亚和约承认乌拉圭独立。玻利维亚在18世纪间的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中被一位从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来的民族英雄西蒙·玻利瓦尔解救而独立,所以国名便以他的名字为名。5年8月6日宣布从西班牙独立,取名玻利瓦尔共和国,后改为玻利维亚。年同秘鲁组成联邦,年由于智利入侵而瓦解。阿根廷联邦根据当时阿根廷宪法第5条是阿根廷的官方名称之一,这是从年到2年的国家的名字,当各省被组织成没有国家元首的邦联时期。

(三)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省长(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在大部分时期)管理对外关系在这段时间,在他的统治下阿根廷联邦抵抗巴西、玻利维亚、乌拉圭和在阿根廷内战期间的其他阿根廷派系的攻击。2年另一位强大的*事领袖胡斯托·何塞·德·乌尔基萨推翻胡安·曼努埃尔·德·罗萨斯成为总统,卡塞罗斯战役后的年乌尔基萨召开制宪会议确立国家宪法,垄断地位遭到破坏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脱离邦联,直到9年战败后该省于1年回到阿根廷。尽管年宪法意在调和集权派与联邦派之间的矛盾,但其集权的色彩仍然激起内地各省的不满,科尔多瓦、拉里奥拉、卡塔马卡和圣地亚哥—德埃斯特罗4省甚至建立*事同盟反对新宪法。而且里瓦达维亚的改革完全脱离阿根廷的*治节奏,惹恼内陆省的考迪罗省长,使其家乡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地主们开始抱有敌对态度。本意是在两派之间进行调和,结果却得罪双方,里瓦达维亚被迫于年6月28日宣布辞职,其改革措施旋即失败。年7月5日维森特·洛佩斯被国民议会任命为临时总统,洛佩斯重新召开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众议院,恢复该省的自治,并任命罗萨斯为布宜诺斯艾利斯省武装部队总司令。8月12日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议会选举曼努埃尔·多雷戈为该省省长,8月15日洛佩斯辞职,阿根廷联邦共和国国民议会宣布解散,拉普拉塔地区再次陷入各省分立自治的局面。为了解决拉普拉塔各省共同的问题,尤其是与巴西作战的问题,各省与多雷戈之间达成协议,授予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省长外交处置权。

(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省长在拉普拉塔地区的超越各省领袖之上的特权,成为该地区事实上*府首脑。8年8月27日在英国*府的斡旋下多雷戈*府与巴西签订合约,结束两国之间围绕东岸地区的战争,承认乌拉圭独立。同年12月1日胡安·拉瓦叶和何塞·玛丽亚·帕斯利用和约在拉普拉塔地区引起的不满,发动反对多雷戈的起义,拉普拉塔地区混乱依旧。年4月联邦派首领罗萨斯领导的主要由护庄民兵团和高乔牧民组成的*队击败拉瓦叶领导的部队,迫使拉瓦叶辞去布宜诺斯艾利斯省长的职位,由胡安·何塞·比亚蒙特担任临时省长。12月6日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议会选举罗萨斯为省长和该省武装力量总司令,从而开始其长达2年之久的独裁统治。罗萨斯的独裁统治带给拉普拉塔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最大的影响之一是促进一个新的经济利益集团——庄园主——的崛起,独立初期阿根廷革命的主要领导阶层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商人,他们崛起于殖民地后期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进程。在独立运动中他们逐渐通过与土生白人官员、职业*客、形形色色的“考迪罗”结盟,获得对权力机关的控制。然而从0年起许多商人家族开始谋求其他出路,并且向土地、牛和腌肉工厂投资,这些人是未来的居支配地位的社会集团,是扎根于商业和来自城市社会、拥有土地的寡头集团。他们最初并没有控制国家权力机构的能力,但控制本地区的经济命脉。

(五)于是在拉普拉塔地区出现一种比较尴尬的局面,拥有经济力量的人并不进行统治,而进行统治的人又缺乏经济基础。罗萨斯的上台实际上是顺应新崛起的利益集团控制国家*权的需要,从而也进一步推动这一利益集团的发展。为了巩固大庄园主集团的利益的罗萨斯采取一系列的*策措施。罗萨斯通过“荒漠远征”行动派出大批*队驱赶、屠杀潘帕斯草原上的印第安人,拓宽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疆界,并在*队、*客中瓜分新夺占的大片土地。18—年罗萨斯领导的“荒漠远征”活动夺占印第安人的大量土地,在西至安第斯脉、南抵内格罗河流域的广袤区域内仅在年和年两次供分配和出售的土地就高达平方里格(约合万平方英亩),与此同时罗萨斯还废除里瓦达维亚*府规定的国有土地不得转让的法律,允许土地自由交易,使土地集中的趋势愈演愈烈。年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58名土地所有者占有土地.6万公顷,到年29名土地所有者就占有万公顷土地。罗萨斯通过独裁统治和高压*策确了对布宜诺斯艾利斯省的绝对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省份施加影响,罗萨斯建立的秘密暗杀队“马扎卡”(意即大棒子)就是这种恐怖统治的典型体现。尽管罗萨斯在其执*早期进行保护主义的一些尝试,年的关税法就是这种努力的一种体现,但由于英法等列强的反对导致它们先后多次对拉普拉塔地区进行封锁,造成物资短缺和物价飞涨导致*府收入锐减。

(六)最终罗萨斯转而奉行自由贸易的*策,强调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部门,放弃对幼稚工业的保护。其结果一方面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出口经历迅速的增长,从年的70万英镑增长到1年的万英镑,同年畜牧业出口在全部出口中的比重高达78%,另一方面工业仍然处于局限在由作坊和手工业者组成的经济生活的边缘。罗萨斯*权长年的恐怖统治和内外战争使国库空虚,人民深受其害。罗萨斯的统治越来越不得人心,极权派和联邦派之间开始出现联合反对罗萨斯独裁统治的趋势。当罗萨斯的统治日趋动摇时恩特雷里奥斯省长胡斯托·何塞·德·乌尔基萨积极联合各省反对罗萨斯的势力,并争取巴西、乌拉圭、巴拉圭等国的支持来壮大自己的力量。2年2月日在巴西和乌拉圭*队的参与下乌尔基萨的*队与罗萨斯的*队在卡塞罗斯山一战,罗萨斯战死及其全*覆没,长达2年的罗萨斯*权就此结束。2年乌尔基萨主持召开圣菲制宪会议,年5月1日制宪会议公布阿根廷国家宪法。4年2月1日他被选为阿根廷邦联总统,不久把首都迁往巴拉那。布宜诺斯艾利斯集权派拒不承认巴拉那*权,于是阿根廷出现两个*权并存的局面。1年的帕翁战役中集权派领袖巴托洛梅·米特雷击败乌尔基萨后,布宜诺斯艾利斯回到邦联,不久国号改阿根廷邦联为阿根廷共和国,巴托洛梅·米特雷次年当选为国家重新统一后的首任总统,年4月11日乌尔基萨被一个*敌的支持者所暗杀。

(七)拉普拉塔总督辖区是西班牙帝国在南美洲建立的总督辖区,年从原秘鲁总督辖区中分出建立,领土覆盖拉普拉塔平原大部分地区,包括今天的阿根廷、玻利维亚、巴拉圭和乌拉圭等国。6-7年期间英国两次试图吞并拉普拉塔,但没有成功。年布宜诺斯艾利斯爆发五月革命,拉普拉塔总督被废黜,次年西班牙最高中央**府任命拉普拉塔河东岸区(即今乌拉圭)的省长弗朗西斯科·哈维尔·德·埃利奥为新拉普拉塔总督。5月18日革命*在拉斯彼德拉斯战役中战胜西班牙殖民*,年1月新总督逃回西班牙,4年蒙得维的亚陷落,拉普拉塔总督辖区不复存在。秘鲁总督辖区是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四个殖民地总督区之一,年西班牙在今秘鲁首都利马设置总督府,辖区包括巴拿马地峡及南美除委内瑞拉外的全部殖民地,年和年分设新格兰纳达和拉普拉塔两个总督辖区后只包括秘鲁、智利和基多(厄瓜多尔)。年拉普拉塔联合省(今阿根廷)宣告独立,0年联合省*队在其领袖圣马丁率领下出征秘鲁,解放沿海地区。次年在秘鲁人民配合下攻入利马,秘鲁共和国成立。年最后击败西班牙殖民者,玻利维亚共和国独立。年1月西班牙在美洲大陆最后一个据点卡亚俄港(在秘鲁)守*投降,西班牙在拉美殖民体系全部瓦解。新格兰纳达是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四个殖民地总督辖区之一,建于年行*,中心波哥大,辖区包括今南美北部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和巴拿马。年被废,年再建时厄瓜多尔划归秘鲁总督辖区。年脱离西班牙独立,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南美太平洋战争

(一)在西班牙殖民时期西班牙殖民者为巩固对拉美地区的统治设立新西班牙、拉普拉塔、秘鲁、新格拉纳达四个总督辖区和若干都督辖区,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导致殖民者对许多辖区之间的边界没做明确的划分。拉美国家在独立后往往沿用殖民地时期留下的传统边界,导致许多新成立的拉美国家存在着领土纠纷并影响国家关系,对地区稳定构成严重威胁,为南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埋下导火线。南美太平洋战争是由于智利和玻利维亚之间的领土纠纷而起。双方争议的焦点是阿塔卡马沙漠,其位于玻利维亚、智利和秘鲁的交界处,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从未明确划定归属。三国独立后玻利维亚占有阿塔卡马沙漠中部安托法加斯塔地区,秘鲁占有沙漠北部塔拉帕卡大区,智利则取得沙漠南部地区,三国均宣布对沙漠地区拥有主权。由于在阿塔卡马沙漠中部和北部发现丰富的鸟粪和硝石矿藏使三国的争执更加尖锐,前者作为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是玻利维亚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和外汇来源,而后者则是欧美兵工厂用来制造火药的重要原料,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6年智利与玻利维亚签订边界条约,规定以南纬24°线为两国边界,南纬2°线与25°线之间一切矿产品和输出产品的关税,由两国平分。同年智利和英国合资经营的硝石公司同玻利维亚签订合同,取得在安托法加斯塔地区的开采权。4年玻智两国签订新约,规定智利*府放弃南纬24°线以北地区的全部权利,玻利维亚同意在25年内对智利公司不提高现行税率。

(二)8年玻利维亚*府出于筹措*费的需要决定单方面增加智利-英国矿业公司税额,但矿业公司根据4年条约拒绝交纳,玻利维亚*府决定没收其全部资产并公开拍卖。作为报复在9年2月14日智利在英国的支持下出兵占领玻利维亚最大的港口安托法加斯塔,而秘鲁与玻利维亚关系亲密,双方曾在年秘密缔结*事同盟条约。危机爆发后秘鲁和玻利维亚*府向国内下达*事动员令,并积极从欧洲购买*火,智利遂于9年4月5日正式向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宣战。这次战争被外界称为南美太平洋战争,又由于战争起因来自三国对鸟粪和硝石资源的争夺,因此也被称为鸟粪战争或硝石战争。独立后的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的社会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三国中智利最早实现*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在经历一个*治混乱的考迪罗时代后鸟粪的大规模开发促使秘鲁实现加快的发展,成为太平洋沿岸能够同智利相匹敌的大国。在领土的纠纷中经过多次交涉与谈判,到4年时在阿塔卡马的硝石矿区内秘鲁控制着塔克纳、阿里卡和塔拉帕卡,玻利维亚占有安托法加斯塔,智利则控制南纬24度线以南剩余的一小片硝石矿区。智利控制的面积最小,一直企图扩大占领范围,而秘鲁则与玻利维亚在共同威胁下走向合作。年2月秘鲁与玻利维亚签订密约,建立*事互助同盟。

(三)年5月一场暴风雨袭击玻利维亚控制下的港口安托法加斯塔,为了恢复灾后经济在8年玻利维亚地方当局决定增加税收,然而该城市的主要财富却是由智利与英国合资的安托法加斯塔硝石和铁路公司控制,因此该决议遭到智利的抗议,成为战争的导火索。9年2月初玻利维亚总统伊拉里翁·达萨强行没收相关硝石企业的财产,于是在英国的唆使下智利准备诉诸战争解决问题,并想趁机占领整个阿塔卡马地区。2月14日智利总统弗朗西斯科·安东尼奥·平托下令出兵占领安托法加斯塔港,赶走玻利维亚警卫队。月14日玻利维亚向智利宣战,秘鲁也于4月参战。由于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夺硝石和鸟粪,因此被称“硝石战争”或“鸟粪战争”。战争初期智利凭借两倍于秘玻联合舰队的海*迅速封锁秘鲁和玻利维亚的海岸,9年5月智利海*司令威廉姆斯留下战舰“埃斯美莱达号”封锁秘鲁要塞伊基克,但遭到秘鲁海*的偷袭导致“埃斯美莱达号”被击沉。同年10月8日智利舰队在例行巡航中遭遇秘鲁舰队,双方展开南美历史上第一次铁甲舰决战,智利海*摧毁秘鲁主力铁甲舰“胡阿斯卡号”。早在年秘鲁为应对即将来到的战争已和玻利维亚秘密缔结*事同盟条约,战争爆发后玻利维亚*府向国内下达*事动员令,和秘鲁结成联*,对智利*进行殊死抵抗。智利*队措手不及,形势一度陷入被动。9年11月7名智利士兵在6艘*舰的护送下在伊基克要塞附近登陆,秘玻联*进行殊死抵抗。

(四)但当时玻利维亚陆*装备低劣,部队里充斥着脚蹬凉鞋和穿着五花八门服装的印第安人,他们没有步枪等火器,只有原始的弓箭和十字弩。智利*队获胜并迅速地占领秘鲁的塔拉帕卡省全境,0年初智利*队在秘鲁伊洛和帕科查港登陆,占领莫克瓜后通过沙漠地带在塔克纳和阿里卡两次战役中打败玻秘联*。至此玻利维亚失去所有太平洋沿海领土,秘鲁海*则全*覆没。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队战败的消息传回国内后舆论哗然。*局动荡,秘鲁总统马里亚诺·伊格纳西奥·普拉多下台,反对派首领彼得罗拉上台并重组力量抵抗智利。玻利维亚总统达萨被赶下台,纳西索·坎佩罗成为该国临时*队领导人。为了保住秘鲁边境的阿里卡和以北的塔克纳,玻秘两国紧急组织*队抵抗。0年5月秘玻联*惨败,智利攻下塔克纳,玻*被迫退回本土并从此退出战争。紧接着智利*队又攻陷由秘鲁守卫的阿里卡港口,到0年6月秘玻两国丢掉安托法加斯塔、塔拉帕卡、阿里卡、塔克纳等地,而这些地方正是硝石和鸟粪的主产区。0年6月三国代表举行谈判,但秘鲁拒绝智利提出的议和条件,只同意暂时休战。出于人道考虑的智利允许秘鲁用运输船把被俘的秘鲁伤兵运走,但伤兵人数超过运输船的装载量,智利将“罗阿号”*舰借给秘鲁方运送伤员。7月日“罗阿号”完成任务,拖着一条满载秘鲁提供的水果的驳船返航时驳船突然发生爆炸并伤及“罗阿号”,智利*府认为这是秘鲁设下的阴谋,决定采取严厉的报复措施攻占利马。

(五)1年1月2.6万智利*队向利马城发起总攻。秘鲁守*只进行两天抵抗便四散奔逃,智利占领利马后并对利马城大肆抢掠和焚烧,毁坏、偷走名贵油画,甚至运走利马图书馆的图书和动物园里的动物,先后扶植两届傀儡*府。年10月秘鲁与智利*府正式签订《安孔条约》,年10月20日秘鲁与智利在利马北部安孔城签订条约,结束南美太平洋战争。根据《安孔条约》秘鲁将塔拉帕卡省割让给智利,并将塔克纳和阿里卡两地区交给智利管辖10年。4年4月玻利维亚与智利在瓦尔帕莱索签订《停战协定》,实际承认智利对玻利维亚沿海地区的占领,南美太平洋战争正式宣告结束。直到年玻利维亚和智利才正式签订和平条约,玻利维亚放弃原来坚持的必须获得一个太平洋港口的要求,同意割让在太平洋战争中被智利占领的太平洋沿岸盛产硝石的全部土地,从此丧失安第斯山脉与太平洋沿岸之间的全部领土,变成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这场战争导致超过1.4万人死亡,对于整个地区的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三个国家的命运都发生巨大的改变。由于战争的胜利让智利合并秘鲁的塔拉帕卡省,从而几乎完全控制世界的硝石储备,在此后0多年里硝石成为智利最重要的出口产品差不多垄断当时全世界的硝石市场。智利也成为唯一的天然硝石出口国和最大的硝石出口国,智利进入所谓的“肥料时代”,或者称之为“硝石高潮"。

(六)用于制造炸药和化肥的硝石出口直到20世纪20代初都在经济上支撑着每届智利*府,智利从邻国掠夺大量的领土将其国土拓展三分之一,智利的国际地位也大大提升。智利的领土扩张也遭到许多国家的谴责,它被外界称之为“太平洋上的普鲁士”,欺压两个弱小和绝望的邻居。智利在赢得硝石战争后解决国内外的威胁,终于成为南美与阿根廷、巴西并立的ABC强国。战败的秘鲁和玻利维亚则受到沉重打击,对于秘鲁来说这是一场耻辱的失败,使*客们名誉扫地。条约签署后秘鲁陷入卡塞雷斯和伊格莱西亚斯两大*治阵营的内战当中,4年6月卡塞雷斯最终承认《安孔条约》。5年12月卡塞雷斯最终击败伊格莱西亚斯,6年6月卡塞雷斯当选秘鲁总统,秘鲁的内乱才算终结。4年8月当最后一批智利*队撒离秘鲁时秘鲁在经济上和*治上已经破产,从经济上来看这场战争对秘鲁是一次摧毁性打击。除了丧失盛产硝石的领土外秘鲁大部分的海鸟粪蕴藏都已抵押给德雷菲斯银行,它的工业也被战争所破坏。秘鲁的财*收入减少到万美元,仅能达到9年财*收入的三分之一,外债却因此高达1.5亿美元。玻利维亚丧失安第斯山脉与太平洋沿岸之间的全部领土,变成一个没有出海口的内陆国,严重地影响其经济的发展。自战争结束后的10多年里玻利维亚从没放弃索要出海口的要求,其与智利的关系也因出海口问题难以改善,年两国一度断交。

(七)为了重获出海口的玻利维亚不断在国际场合向智利施压,但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硝石战争带来的领土变更对于整个南美地区乃至拉美地区的区域一体化造成极其不利影响,战争使得南美各国之间的关系复杂化。战后初期智利加强同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的外交联系,由于这两个国家同秘鲁都存在领土争端,在厄瓜多尔日后同秘鲁的边界冲突中哥伦比亚向厄瓜多尔提供武器装备。这场战争还使得实证主义思想扩大影响,在拉美大行其道。实证主义在拉美-年出口繁荣时期被广泛接受,实证主义强调秩序与进步及实现物质进步就要建立社会和*治秩序,建立真正的、持久的秩序也必须以物质进步为前提。秘鲁和玻利维亚在经受战争的灾难性打击后,从实证主义中寻求重建和复苏的药方,实证主义是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产生于19世纪0~40年代的法国和英国,创始人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始祖孔德,其形成标志为年开始陆续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实证哲学教程》。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海牙国际法庭

(一)海牙国际法庭全称联合国国际审判法院,简称国际审判法院、国际法院等,位于荷兰海牙。是联合国六大主要机构之一和最主要的司法机关,是主权国家*府间的民事司法裁判机构,根据《联合国宪章》于年6月成立。海牙国际法庭的主要功能是对联合国成员国所提交的案件做出有法律约束力的判决,并就正式认可的联合国机关和专门机构提交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国际法院是具有明确权限的民事法院,没有附属机构。国际法院没有刑事管辖权(与海牙国际刑事法院无关),因此无法审判个人,这种刑事审判由国内管辖或联合国特设刑事法庭或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海牙国际法庭是主权国家*府间的民事司法裁判机构,根据《国际法院规约》于年2月成立。国际法院由15名法官组成,任期9年,可连选连任。设书记官处,工作语言为英语与法语,法院成员不得从事任何其他职业性工作。年的《国际法院规约》是以年《国际常设法院规约》为基础起草的,是《联合国宪章》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国际法院于年04月0日宣布正式成立,同年制定的《国际法院规则》经过2年和8年两次修改。海牙国际法庭由15名法官组成,法官候选人需要在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分别获得绝对多数赞成票才能当选。每届任期9年,每三年改选1/,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全体法官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推举院长,院长每届任期三年。法官是国际法院的灵*,他们人数虽少但还得考虑到地区均衡,15名法官必须全部来自不同的国家,必须代表世界各大文化与各主要法系。

(二)其名额分配办法与安理会席位分配一致,尤其是照顾到世界各大文化和主要法系。据此原则亚洲三名,非洲三名,拉美两名,西欧、北美、大洋洲五名,东欧两名。按照《国际法院规约》规定当选国际法院法官必须是品格高尚并在本国具有最高司法职位的任命资格或公认的国际法专家,在程序上国际法院法官由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选举产生,而且都要获得绝对多数,所以往往数次投票才能成功。由于世界瞩目的位置,除了联合国安理会和联合国大会选举之外不能有哪个国家在国际法院中自动拥有一席之地,但作为特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可一直有人担任法官。国际法院法官一旦当选就不代表本国*府,也不代表任何其他当局。其第一项任务就是在公开庭上宣誓本人必当秉公行使职权,但法官在本国*府是当事方的案件中投票反对本国*府立场的情况并非常见。国际法院依据《国际法院规约》和本身的《国际法院规则》运行,依照国际法解决各国向其提交的法律争端,并就正式认可的联合国机关和专门机构提交的法律问题提供咨询意见,向国际法院提交的案件中的原告和被告都必须是国家。国际法院是具有特定管辖权限的民事法院,而没有刑事管辖权,因此无法审判个人。法庭管辖权包括根据《公约》及其《执行协定》提交法庭的所有争端,以及在在赋予法庭管辖权的任何其它协定中已具体规定的所有事项。

(三)该院受理的案件中半数以上是领土和边界纠纷,同其他法院一样国际法院奉行不告不理原则,无权主动受理案件。法院是联合国唯一拥有自己行*部门的主要机关,书记官处是法院的常设行*机关,《规约》和《规则》(《规则》第22条至29条)界定该处的职责。由于法院既是司法机关又是国际机构,书记官处的作用是一方面提供司法支助,一方面作为一个国际秘书处运作。书记官处的组织由法院根据书记官长提出的建议加以规定,该处的职责由书记官长起草并经法院批准的指示予以确定(《规则》第28条第2款和第款)。《对书记官处的指示》是年10月拟定的,本报告后面附有书记官处的组织结构图。书记官处官员由法院根据书记官长的建议任用,一般事务人员由书记官长征得院长批准后任用,短期工作人员由书记官长任用,工作条件在由法院通过的《工作人员条例》(《规则》第28条)中规定。一般而言书记官处官员享有驻海牙外交使团级别相当的官员所享有的同样特权和豁免,其地位、薪酬和养恤金权利与职类或职等相当的秘书处官员相同。书记官长是与法院进行通信的公文来往正常渠道,特别是负责办理《规约》或《规则》所要求的一切公文、通知和文件传送。

(四)书记官长除其他外履行下列任务:保存案件总表,按照书记官处收到提起诉讼或请求提供咨询意见的文件次序予以登记和编号;亲自或由副书记官长代表出席法院和各分庭的会议,并负责编写这些会议的记录;按照法院的要求安排提供或核对译成法院正式语文(法文和英文)的笔译和口译;签署法院的所有判决书、咨询意见和命令及会议记录;负责书记官处的行*管理以及各部和司的工作,包括依照联合国财务程序管理账目和财务;协助保持法院的对外关系,特别是与其他联合国机关、其他国际组织和各国的关系以及负责提供关于法院活动和法院出版物的信息;保管法院印章、法院档案以及委托法院保管的其他档案(包括纽伦堡国际*事法庭的档案)。副书记官长协助书记官长工作,在书记官长不在时代行其职务。从年起副书记官长被授予更广泛的行*责任,包括直接监督档案以及信息技术司。根据换函和大会第90(I)号决议书记官长和代行书记官长职务时的副书记官长享有与驻海牙外交使团团长同等的特权和豁免,在到第三国旅行时享有外交使团获得的全部特权、豁免和便利。书记官处单位:法律事务部有8个专业职类员额和1个一般事务职类员额,在书记官长直接监督下负责处理书记官处内的所有法律事务,特别是协助法院履行其司法职能。

(五)该部也作为起草法院裁决书的各个起草委员会的秘书处,同时作为规则委员会的秘书处。该部按要求对国际法问题进行研究,审查司法和程序先例,并根据要求为法院和书记官长编写研究报告和说明。该部还撰写待决案件中的所有信函以及更一般的有关《法院规约》或《规则》适用问题的外交信函,供书记官长签发。该部负责监督与东道国缔结的各项总部协定的执行情况,该部还负责编写法院会议记录,最后该部就与书记官处工作人员雇用条件有关的所有法律问题提供咨询。语文事务部有17个专业职类员额和1个一般事务职类员额,负责法院两种正式语文之间的文件翻译工作,并向法官提供语文支持。法院在其所有阶段的活动中都同样多地使用其两种正式语文,所翻译的文件包括缔约国的案件书状和其他函件;听讯的逐字记录;法院判决书、咨询意见和命令的草稿及其各种工作文件;判决书所附的法官笔录、意见和声明;法院和及其下属机构的会议记录,包括预算和行*委员会和其它委员会的会议记录;内部报告、说明、研究报告、备忘录和指示;院长和法官向外界机构发表的演讲以及给秘书处的报告和函件等。该部还为法院的非公开和公开会议,并按需要为院长和法官与当事方代理人和其他官方来访者举行的会议提供口译服务。新闻部有个专业职类员额和1个一般事务职类员额,在法院对外关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六)该部的职责包括答复要求提供法院信息资料的询问,编写所有载有法院一般资料的文件(特别是法院向大会提交的年度报告、《年鉴》和各种面向一般公众的手册)以及鼓励和协助媒体报道法院的工作(特别是通过编写新闻稿和开发新的通讯辅助手段,尤其是视听手段)。该部还举行介绍会,向有关受众(外交人员、律师、学生及其他人)介绍法院的情况,还负责更新法院网站内容。该部的职责也包括内部交流,新闻部还负责组织法院的公开庭和所有其他正式活动,特别是大量来访(包括贵宾来访),在这种情况下它承担着礼宾处的职责。行*和人事司有两个专业职类员额和12个一般事务职类员额,负责行*和工作人员管理方面的各种职责,包括规划和进行工作人员的征聘、任用、升级、培训和离职事务。在工作人员管理方面该司确保《书记官处工作人员条例》以及法院认定适用的《联合国工作人员条例和细则》得到遵守,作为征聘工作的一部分该司编写空缺通知,审查应聘申请书,安排面试来遴选应聘人,并为获聘任者拟定合同,办理新工作人员的上岗事项。该司也管理工作人员的应享权利和各种福利,处理有关的人事行动,并与人力资源管理厅和联合国合办工作人员养恤基金联系。行*和人事司还负责采购、库存管理,并同和平宫的业主卡内基基金会联络,处理与建筑物有关的事项。该司负有某些安保方面的责任,并且也监督一般助理司的工作。一般助理司由一位协调员负责,向法官和书记官处工作人员提供送信、交通运输、接待等服务。财务司有1个专业职类员额和两个一般事务职类员额,负责财务事项。

(七)该司的职责特别包括:编制预算草案,确保预算执行得当,保管财务会计账簿,进行财务报告,管理给供应商的付款和薪金支付,处理与法院法官和书记官处工作人员薪给有关的工作(如各种津贴和费用报销)。财务司还负责支付法院退休法官的养恤金,处理司库和银行事务,与东道国税务部门保持联系。出版司有个专业职类员额,负责法院下列正式出版物的文稿制备、校对、样张改正、估价和挑选印刷公司等工作:判决书、咨询意见和命令汇辑;书状、口头辩论和文件;关于法院组织的法令和文件;文献目录;年鉴。该司还根据法院或书记官长的指示负责印发其他各种出版物,此外由于法院出版物的印刷业务外包,该司还负责与印刷商拟订、签订和执行合同,包括办理所有账单。文件司有两个专业职类员额和4个一般事务职类员额,主要任务是取得、保存、分类和提供主要国际法著作及大量期刊和其他有关文件。该司针对提交法院的案件,为法官编制文献目录,并按要求编制其他文献目录。该司还向笔译员提供所需的参考资料,该司在工作上同卡内基基金会和平宫图书馆密切合作。该司还负责保管纽伦堡国际*事法庭的档案(包括纸面文件、录音资料、影片和一些物品)。档案、索引和分发司有1个专业职类员额和5个一般事务职类员额,负责为法院所收发的所有函件和文件编制索引和加以分类,随后应要求予以调取。该司的职责特别包括维护一份来往函件和所有存档的正式文件和其他文件的最新索引,并负责检查和分发所有内部文件并将其归档,其中一些文件须严格保密。

(八)法官的15名秘书由一名协调人领导,承担各种职责。一般而言秘书们负责法官和专案法官的笔录、修正和意见及所有函件的打字工作,协助法官管理其工作日志,为会议准备相关的文件以及接待来访者和答复询问。书记官处工作人员委员会成立于9年,须遵循《书记官处工作人员条例》第9条的规定。委员会章程于年修订,在本报告所述期间委员会在书记官长的支持下重新选举干事、补充其创始文件并恢复《工作人员简讯》。在同一时期委员会恢复其促进对话并听取书记官处表达的关切的作用,并致力于与书记官处管理层的建设性伙伴关系。法院设在荷兰海牙,是唯一不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六大机构的其中之一,但法院如认为合宜时可在他处开庭及行使职务(《规约》第22条第一项;《规则》第55条)。法院使用海牙和平宫的房地,年2月21日联合国与负责管理和平宫的卡内基基金会达成协议,确定法院使用这些房地的条件,并规定每年为此向卡内基基金会缴款。根据大会年和年核准的补充协定以及随后的修正,缴款数额有了增加。年联合国秘书长为国际法院当年在和平宫南楼开设的博物馆揭幕,该博物馆由卡内基基金会经营,展示的主题是“以正义求和平”。在9年7月1日联合国的个会员国都是《法院规约》的缔约国,约有00项现行有效的多边和双边公约规定法院具有管辖权。目前共有66个国家依照《规约》第6条第二和第五项提出声明,承认法院的管辖权具有强制性(其中许多国家附有保留)。

(九)这些国家是澳大利亚、奥地利、巴巴多斯、比利时、博茨瓦纳、保加利亚、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哥斯达黎加、科特迪瓦、塞浦路斯、刚果民主共和国、丹麦、吉布提、多米尼克、多米尼加共和国、埃及、爱沙尼亚、芬兰、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几内亚、几内亚比绍、海地、洪都拉斯、匈牙利、印度、日本、肯尼亚、莱索托、利比里亚、列支敦士登、卢森堡、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耳他、毛里求斯、墨西哥、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利亚、挪威、巴基斯坦、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菲律宾、波兰、葡萄牙、塞内加尔、斯洛伐克、索马里、西班牙、苏丹、苏里南、斯威士兰、瑞典、瑞士、多哥、乌干达、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乌拉圭。除联合国机构(有权就“任何法律问题”请法院发表咨询意见的大会和安全理事会以及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大会临时委员会)之外下列组织如今也授权就其活动范围内出现的法律问题请法院发表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国际开发协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电信联盟;世界气象组织;国际海事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法院15名法官由选举产生,任期九年,可连选连任。国际法院书记官处是常设行*机关,协助国际法院履行职责。

(十)国际法院法官由大会和安全理事会选举产生,在大会上《国际法院规约》缔约国但不是联合国会员国的国家(瑞士和瑙鲁)获准参加选举。在安全理事会上不得对此选举行使否决权,这两个机关同时但单独进行投票。候选人必须在这两个机关获得绝对多数票才能当选,这通常需要进行多次投票。一般于秋季在纽约进行选举,候选人必须在这两个机关获得绝对多数票才能当选,这通常需要进行多次投票。为确保法院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连续性,15名法官的任期不都是同日届满,每三年改选法院三分之一的法官。三年一次(通常在秋季)选举的法官于次年2月6日上任,这一天是国际法院首批法官于年就任的日子。如果法官在任内亡故或辞职应尽快举行特别选举,当选法官接着完成所余任期。《国际法院规约》规定法院由15名独立法官组成,不论国籍从品格高尚并在本国具有最高司法职位的任命资格或公认为国际法的法学家中选出,事实上许多法院成员在当选之前曾任职本国外交部的法律顾问、国际法教授、大使或最高法院法官。15名法官必须全部来自不同的国家,其名额分配办法与安理会席位分配一致,即非洲名、拉美2名、亚洲名、东欧2名、西欧及其它国家(包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5名。法官应不论国籍,而且应尽量能够代表世界各大文化及主要法系,其中不得有两名属于同一国籍。所有决议都必须在出席法官多数同意后才能做出。其职能有两方面:对当事国一致同意提交国际法院的法律争端,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以及有关条约及公约做出判决;对联合国其他机构或各种专门机构就其工作范围内提出的任何法律问题发表咨询意见。

#世界历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班牙历史沿革第二十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