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向外一片天ID:xwk」
向外看一看
原题
远方的木兰花
一位美国前外交官的中国之恋
作者:王丹红
左:年,美国“飞虎队”士兵哈里·肯德尔在无线电工作台。来源:HarryKendall;
右:年9月,印度加尔各答,28岁的李佩身着美*制服。摄影:HarryKendall
哈里·肯德尔讲述:
年8月初的一个傍晚,李佩带我到重庆的英国俱乐部晚餐。候餐时,一位美国朋友和我谈起战争结束后,在美中两国间开展贸易的机会,我因决定退役后要完成大学学业,婉言谢辞了……
李佩被我们的谈话深深吸引。突然间,她的神情严肃起来,对我们说:“如果国民*和共产*不能和平妥协彼此的分歧,你们和我们之间将存在相当多的严重问题。现在,国民**府太腐败了,许多人将乐意看见共产*取得*权,赶走蒋介石。”
这是我一次听到李佩提及中国内战的幽灵。我没有和她争论,只是将这个信息存入我的记忆里,以作未来的参考。
摘自《远方的木兰花——我生命的第一个30年》
哈里·肯德尔(HarryH.Kendall,-)是冷战时期的美国外交官(-)。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年8月,24岁的肯德尔作为美国陆*航空兵第14航空队(飞虎队)一员,赴中国参战。年,他从美国外交官岗位退休,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年,85岁的他出版自传《远方的木兰花——我生命中的第一个30年》,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中国的经历以及一段短暂却刻骨铭心的异国恋情。
这段异国恋的女主角是李佩(-)。年4月,双十年华的他们相识于兰州;8月7日,在战时陪都重庆,他们听到了美国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消息;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9月,肯德尔随部队回美国,在印度加尔各答候船时,与途经此地赴巴黎开会的李佩相聚;年12月圣诞节,两人在美国纽约重逢。
年2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期间,李佩遇见了自己未来的丈夫——郭永怀教授,肯德尔心碎地结束了这段恋情。
然而,李佩也许从来都不曾知道:因为她,肯德尔改变了一生的职业选择。
在遇见李佩之前,来自美国中部的肯德尔正在学习化学工程专业。遇到李佩之后,肯德尔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11月回到美国后,利用《美国*人权利法》津贴,肯德尔继续自己的大学教育。但是,他不再继续学习化学工程专业,而是成为路易斯安娜州大学新闻本科学生。他后在耶鲁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学硕士学位,在北卡罗莱大学从事*治学博士研究,并最终成为一名外交官——尽管他后来从未来到中国执行公务。
年2月,在纽约上州康奈尔大学所在地绮色佳小镇,李佩和郭永怀结婚。这一年稍后,她在耶鲁大学与肯德尔见了一面。此后,世界和中国局势、中美关系巨变,双方杳无音信。35年后,年夏,他们才在美国旧金山再见,曾经的爱情之火已化作温暖生命的友谊。
最近三年,我研究李佩的百年人生。因为她的独生女儿郭芹已于年去世,我联系到了在美国洛杉矶的李佩女婿——吴海威先生,意外地发掘出李佩生命中的这段经历,并因此发现了肯德尔先生写的两本自传:《远方的木兰花——我生命中的第一个30年》《从农场男孩到外交官——向世界讲述美国故事》。
李佩在年代的经历错综复杂,肯德尔在书中对这一时期李佩的回忆,像一束光,照亮了她年轻时代云遮雾绕的一段历史,也成为我研究李佩的重要史料。
今天,我愿意和读者分享李佩研究过程中的这一新发现,并向肯德尔先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事业做出的贡献致敬。
年北京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吴海威、郭芹在郭永怀雕像前合影。供图:吴海威
寻找“蜡烛先生”
年,美国“飞虎队”士兵哈里·肯德尔在无线电工作台。来源:HarryKendall
吴海威讲述:(年)
年李先生病重、我在陪护之时,一些渐渐远去的记忆好像被唤醒,纷纷涌来。我想起她的一个很久未被提及的美国朋友。他的名字发音好似英语单词“Candle”,我因此称呼他为“蜡烛先生”或“侃督先生”。虽然我和他只有两面之交,但他做的两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第一次会面在年夏天,我和郭芹刚到美国,他和夫人驾车从旧金山到洛杉矶来看我们,并给了郭芹美元;第二次也是他和夫人驾车来看我们家,他拿出一本厚厚的书稿,让郭芹看,但郭芹看了一会后就不礼貌地退回了。从此之后“蜡烛”夫妇再未登门,也未联系,好像消失了一样。
摘自《温暖的回忆从这里开始》
我是怎么发现并找到肯德尔先生的呢?源于四年前我开始对李佩的研究。
年4月12日,我从美国回国探亲。在北京中关村家里,蜷坐在沙发里的李佩对我说:“我今年98岁了,我这里住了快60年了。”我知道这是李佩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梦想:保留中国科学院位于中关村的三幢特级专家楼,这里曾住过钱学森、钱三强、何泽慧、郭永怀、赵九章、顾准、贝时璋等前辈学者,他们是中国科学院的奠基者,为新中国科学事业荜路蓝缕开启山林……
我决心帮助她实现这个梦想,并因此踏上李佩研究之路。
在此之前,我对李佩的了解集中于她年10月回国之后的经历。年8月,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郭永怀和妻子李佩,带着5岁的女儿郭芹,启程回国,这一年,李佩39岁。-年,短短12年间,郭永怀为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甚至牺牲了生命;年11月,45岁的郭芹因病离世……年,我在《科学时报》上发表专访文章:“李佩——科学院的玫瑰”。
但这并不是李佩一生的全貌,她本人对自己在年之前的经历极少提及。而且,即使被问道,她的回答基本上是履历表一般简单。
李佩是怎么度过生命中的艰难时刻?她的性格和终其一生的理想,与她的命运如何交织在一起?这些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我尽可能地收集资料。
李伟格是郭芹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时的挚友,在她的帮助下,我联系上了吴海威先生。年底,38岁的郭芹和吴海威在北京结婚,年两人定居洛杉矶。电话中,吴海威向我讲述了他们在美国的经历,提到一位他们刚到洛杉矶时,就专程从旧金山驾车来看望他们的一对美国老夫妇,老先生还将自己写的传记手稿给郭芹看。
吴海威记得,老先生打开书稿,指着一页说:“看看这章,写了你妈妈和我。”郭芹翻看着书稿,一会儿后,脸色骤变,一语不发地将书稿递给老先生,老先生夫妇立刻觉察到紧张气氛,匆匆告辞了。
“送走老人后,我问郭芹:写了什么让你这么不高兴?即使你对内容不感兴趣,也要讲几句,那样对人很不礼貌。郭芹回答,‘他写追求我妈,我妈只爱郭永怀!’我说,‘什么大事!人人都有年轻的时候,青春年华有追求很正常,很普通,而且事情发生在你妈认识郭先生之前,可以理解。’郭芹一转身吼道,‘我妈一辈子只爱郭—永—怀!永远是郭永怀!’”
我请吴海威想办法寻找这位老先生和他的书稿。在郭芹遗留的笔记本上,他查到老先生的名字:HarryKendall。上网查询,发现老人家已于年离世,但也因此查找到老先生分别于年和出版的两本传记。
在《远方的木兰花》一书中,肯德尔先生回忆了年代在中国参战、与李佩相遇经历。
吴海威说:“肯德尔先生2岁时父亲病逝,母亲带着7个子女和腹中尚未出生的孩子,回到了自己的父母家。因此,肯德尔是在外祖父母家的农场长大的,他爱祖母也爱农场中的木兰花;未曾想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他遇到了自立、聪慧、会英文的李佩,开始了一段美国飞虎队员和中国木兰的罗曼史……”
我开始认真阅读肯德尔先生两本传记。
“天下掉下来一个林妹妹”
年轻时代的李佩来源:李佩家人提供
“她身着旗袍,一个人坐在那里,离我们有几个桌子远,美丽、高贵,像一幅画!”
年4月,在兰州西北大厦餐厅,迎面的墙上挂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领袖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的巨幅照片。包括肯德尔在内的六位美国士兵正在午餐,他们看见了不远处的李佩,开始窃窃私语:
“一个可爱的人儿,她是谁呢?”
“她看起来太精致,不像是兰州人。”
“她一定是来自重庆!嗯,也许是某位将*的女朋友……”
但这位美人好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他们的存在视而不见。肯德尔有些恼怒,他开始观察分析:冰雪聪明的外表显示她来自一个良好家庭;在中国,像这样的女性应该极少一个人出门;那么,她独自在兰州做什么呢?他决定寻找答案。
午餐结束后,肯德尔留下来,鼓起勇气走到李佩的餐桌旁,用结结巴巴的中文问道:可否一道用茶?在短暂的犹豫后,李佩微笑着请他坐下。当他用中文自我介绍时,李佩用流利的英文打断他:“如果你愿意,你可以讲英文。”
肯德尔惊得目瞪口呆:在兰州,很少有人能使用英语交流。获知肯德尔在兰州的工作,李佩赞扬美国*方对士兵们的照顾,让他们住在最好的饭店。她告诉肯德尔,自己是中国劳工协会(劳协)的职员,刚从重庆来到兰州,要处理当地机构的一些问题。她还说,暂时离开炎热、潮湿、挤满难民的重庆,是一件愉快的事。
这一年,李佩28岁。她告诉肯德尔,她的家在东北,父亲是天津一家重要煤矿的管理者,年日本侵略中国时,她是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之后随大学迁到昆明,年完成学业后,到位于战时首都重庆的中国劳协工作。
李佩的言行举止,让肯德尔意识到:她虽然在所属机构里没有官衔职位,却拥有相当的权威地位。
中午茶结束后,两人约好晚餐时继续在同一地点会面。
“她来了,显得比中午时更美丽、高贵,我倍感荣幸,我能感觉同事们嫉妒的眼光。在短暂的亲切问候后,她问我怎么来中国、我的工作、我对中国人民的印象,其间,她不忘赞美我的中文水平。”
李佩对美国空*士兵在中国的工作和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