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拜登上台后,美国政府对俄罗斯的敌意不断加深。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更是动作频频,对俄罗斯进行多层次、大范围的制裁。而在经受了美国一系列的制裁后,有人便抛出一个观点,美国的举动似乎并不单单针对俄罗斯,还有可能意指中国。
据统计,自俄乌冲突爆发至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合计对俄罗斯实施了超过项制裁,比长期处于制裁下的伊朗、朝鲜、委内瑞拉等国加起来还要多,大到货币结算体系,小到宠物猫狗,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可以称得上是“毫无死角”,但俄罗斯并没有因此而屈服。在最近几天召开的经济工作简报会上,普京表示西方对俄罗斯全方位的打压并没有让俄罗斯屈服。
俄经济发展部部长舍特尼科夫也表示,虽然制裁给俄方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俄方也对此做足了准备。他透露,俄政府已列出项措施,以应对因制裁造成的不利因素,其中项措施已经准备就绪。此外,俄政府也在尽最大努力维持卢布汇率的稳定。就在上周,卢布的汇率已恢复至1美元兑80卢布上下,基本与俄乌冲突爆发前的水平相当。
反观西方国家,全方位的制裁非但没有起到遏制俄罗斯的效果,反而还导致了全球能源价格的飙升,目前欧洲多国陷入能源危机,德法意等国政府先后推行能源补贴及减税政策,以应对因能源价格飙升而引发的通胀。美国本土的汽油价格已突破4美元每加仑,由于无法承担高额的燃油费用,大量美国民众选择前往墨西哥加油。另外,美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也比同期上涨了7.9%。
近日,俄罗斯科学院普里马科夫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费奥里多尔就表示,美国在俄罗斯身上进行测试,主要是为了试验一些未来对中国实施的制裁。他指出,在不断加大对俄制裁的基础上,美国也在对中国施加更多的压力,只不过区别在于,美国对俄制裁的主要对象为俄罗斯的金融、外向型经济及军工综合体,而对中国的制裁主要是在科技领域。
在俄罗斯身上没有占到太多便宜,那么类似的制裁对中国有效果吗?日前,有多位专家接受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采访,在谈到美国是否会按“反俄模式”对中国施加制裁时,大部分专家都给出了一致的答案,总结起来就是,这种模式很难做到在对中国造成损失的同时,不让自身金融系统受到严重反噬。
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主要影响力来自于其广阔的国内市场,虽然美国也可以从尖端产业入手,但这样做也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果,包括利润缩水、工作岗位减少等。有专家表示,如果不让中国接触半导体研发,美国生产商的利润会减少37%,而且还会损失12万个工作岗位。
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普拉萨德称,中国有三分之二的外汇储备是西方国家国债,达到了3.2万亿美元,美国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冻结这些资产。但是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杰拉德立马进行了驳斥,称中国可以没收3.6万亿直接投资和2.2万亿股票,作为对美国的回应。
正如中方反复重申的那样,单边制裁只会激化矛盾,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西方这次对俄罗斯的全方位制裁也印证了这一点。所谓的“反俄模式”,在俄罗斯身上都没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又如何在中国身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