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贝加尔湖吗?它是世界上水位最深、水量最大的淡水湖,占据全球淡水百分之二十的含量比重。
然而在人口众多的我国,人均淡水使用量却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尤其是降水条件相对较差的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可以说对这一关键资源的需求非常紧迫。因此有人提出了这样一项工程假设:如果我们从贝加尔湖调水,水渠连通到我国首都北京,那就能够极大缓解北方广大普通居民的用水紧张问题。
想法虽好,可是这一项目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它真的有可行性吗?
神奇的贝加尔湖
贝加尔湖位于我们的北部邻国俄罗斯境内的西伯利亚地区,跨越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两个行*区,周围有大大小小条河流注入,是亚欧大陆上水域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当然,比起水面的波澜不惊,贝加尔湖内部蕴藏的资源才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文章开头已经说过淡水储量,除了难以利用的南北极冰川,贝加尔湖在这一领域的至高地位是无法取代的。要知道,我国纵然有长江*河、鄱阳洞庭,所有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的淡水资源加起来还不如贝加尔湖的八分之一,差距一目了然。
另外,贝加尔湖特有的生物资源研究价值也是十分珍贵。从地球地质演变史来看,贝加尔湖幸运地躲过了第四纪冰川期的影响,在湖中保留下了大量的史前生物活化石。根据官方的数据统计,贝加尔湖一带的动植物总量高达三千六百多种,独有物种占比大约百分之八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可爱的贝加尔湖海豹,它们也是全球现存的唯一一种淡水海豹。
还是以我国的自然事物做对比,面积是贝加尔湖六十倍的长江流域,生物种类数量也只比它多了一千种。在水热条件都不占优的中高纬度地区,这样的数据水平简直是个奇迹。
如今的贝加尔湖虽然远在境外,但是它与我国的渊源并不浅,在元朝和清朝的某段时期,贝加尔湖曾经属于我国国土。
在历史记载中,我们最早可在先秦古典《山海经》里找到贝加尔湖的身影。比如孩子们从小就听的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其中讲述夸父一路追到的“北海”,很有可能就是指的贝加尔湖。还有记录在《汉书》里的苏武牧羊,让一代忠臣只能渴饮雪、饥吞毡、生存条件无比艰苦的“北海”,也是贝加尔湖。
这么说来,你是不是觉得神奇的贝加尔湖又多了一层浪漫的色彩?其实,就算没有这些历史和传说的加成,贝加尔湖在今天的实际价值也足以媲美神话。
“北水南调”工程可行性
虽然由于历史变迁,特定的原因让贝加尔湖不再属于我国领土,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各国之间互通往来、共赢共利,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它的资源价值却依然可以为我们利用。
从俄罗斯贝加尔湖到中国北京的“北水南调”工程计划,其实最早是由蒙古人在年想出来的,可这一项目真的会付诸实践吗?
我想这个问题的可行性应该这样考虑,这一项目关系到中俄两国,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场有买有卖的交易,我们作为买方,俄罗斯作为卖方,而二者交易的商品就是贝加尔湖的淡水资源。
首先说俄罗斯方面,贝加尔湖的水他们想不想卖?
大概,我们的这位邻居应该是不想。前文说过,贝加尔湖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价值,除了淡水储量之外,湖面内外的生物资源更是一笔难得的财富。
然而,如今的贝加尔湖虽然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外流湖,但实际上出水口只有安加拉河。也就是说,贝加尔湖相对封闭的水文条件是造成其生物多样性和独特的重要原因。一旦人为打通一条外流的水渠,必然会破坏这里原本的生态环境。别的不说,潜游于湖底的微生物肯定会难以适应湖水向上翻涌的影响,导致数量的减少甚至灭绝。
所以对于俄罗斯人来说,虽然合作实施调水工程可能会为他们带来丰厚的收益,但是与贝加尔湖可持续发展的前途相比,这种做法就明显得不偿失。而现实当中,不必说向外国搭建跨国的水渠,就连给自己本国的国民供给淡水资源,俄罗斯人都舍不得动贝加尔湖一草一木、一点一滴。至今,贝加尔湖上没有一座调水工程的建筑。
既然卖家不感兴趣,那作为买家的我们还有必要坚持吗?我想,也许同样大可不必。我国的淡水资源虽然人均水平较低,但储蓄总量位居世界第六,相当可观。
目前,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是导致我国淡水资源不能充分使用的主要原因。著名的“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手段,也是规模最为庞大的一项举措。而实际上,我国境内的调水项目远远不止这一项,还有引滦入津、引*济青、东深供水等等,分布于南北方各个省市。
而且,这些讲的还都是*府层面的大型工程。在很多村庄里,尤其是北方,疏通附近河道灌溉农田的水渠也十分常见,彰显着中国人善于利用天时地利的的劳动智慧。
比如山东淄博的高青县,北邻*河的当地村民,系统性地勾勒出若干条灌溉路线,并且附有各种储水设备,保证春种秋收的农事顺利进行。
更重要的是,淡水和粮食、土地、钢铁、石油等资源一样,属于国家层面上的关键战略资源。如果自己国内的淡水资源不够用,可以适量进口,但绝对不可形成对某一国某一处的依赖。在东南亚,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互为各自的粮食和淡水供应国,构建了一种牢不可破的互不背叛关系。但是中国和俄罗斯并不是这种关系,两方虽然修好,但是在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战略资源方面,我们应该有意识,也有能力依赖于自给自足。
高海拔山地阻碍
另外,这条从贝加尔湖到北京的“北水南调”线路不仅连通着中俄两国,还必须经过中间的蒙古,这项计划也是他们最先提出的。两个人的买卖一旦牵扯进来第三方,那就会变得更复杂。更何况这个第三方还必须非入不可,因为如果没有蒙古*府的同意,这项计划就不会存在。
当然,蒙古方面是十分支持,他们不惜千亿资金的投入,也渴望从贝加尔湖分得一杯羹。但是,即便中俄两方在主观上都同意,如此天马行空的设想,也缺少过硬的实际技术支撑。
既然是修水渠,那就可以分为两种可能,明渠和暗渠。而无论哪一种,首先都要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跨越高海拔。
从最纯粹的理论上讲,俄罗斯贝加尔湖与中国北京之间相距大约两千公里,需要修建一条同等长度的水渠。但是现实当中,这一路上并不全是平坦宽阔的平原地带,而是各种起伏不定、高低不一的崎岖路段,其中最难翻越的,就是横亘在中俄两国之间的蒙古高原。
蒙古高原北起贝加尔湖所在的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南到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是亚欧大陆上面积最大的高原之一,平均海拔高度超过了一千五百米。
也许听起来,你不会觉得这个高度有多么高,毕竟我们出去旅游,遇到的山地景区很多也都在一千五百米以上。然而俗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氢氧原子构成的水分子并没有人一样的生命行动力,只会顺流而下,若遇上坡。尤其是对于一项调水工程来说,每上升一米就代表着一定量的资金投入。
拿大家熟知的“南水北调”工程举例,整个项目共分东线、中线、和西线三部分,其中只有东线是由低到高的提水工程。虽然有京杭运河作为河道,可是四十米的海拔落差,还是让东线工程付出了两千多亿人民币的巨额代价。
由此可想而知,一千五百米的蒙古高原,会让贝加尔湖的水运送得多么艰难,这一项成本投入也必然是个天文数字。
明渠与暗渠计划
讲完了共同面对的难题,我们再来说一说修筑明渠或者暗渠的区别。首先是明渠,也就是把河道修在地表表面上,这也是目前世界上的引水工程更多使用的方法。
然而,从贝加尔湖到北京,这条线路途径之地均为中高纬度、气候干旱地带,冻土层和高蒸发量让这项工程不仅修渠难度大,储水难度更大。也就是说,从贝加尔湖抽取的是一吨水,到了北京可能只剩半吨,如此大的损耗占比让其本身的价值大打折扣。而且,蒙古高原常年风沙遍地,裸露在地表上的水道很容易被埋没。
不同于“南水北调”工程多是经过人口稠密区,这些水道修筑在人迹罕至的高原上,及时发现并整改问题的管理难度也是很大的挑战。
而相比之下,暗渠倒是可以规避明渠的这些弊端,并且在攀爬海拔的高度方面也比明渠更低。但是它的问题也同样显著:那里的土层哪是那么容易就能打通?放着明摆的地面不用,在面积广阔的蒙古高原地下修筑暗渠,成本要比地表上的水道高出数倍。更何况,暗渠多用于城市内部的短途运水,如此长距离的暗渠通道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
世界上的著名调水工程
综上所述,这条从贝加尔湖到北京,跨越两千公里,需要翻过蒙古高原的线路工程并不现实。那么在当今世界上,还有哪些调水项目,足以媲美我国的“南水北调”呢?
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调水工程一直影响当地民众直到今天。当时的美国正值经济大危机时期,时任总统罗斯福为了促进就业,下令修筑了一条北起西部河谷诸多河流,向南引至洛杉矶附近广大地区的调水路线。年,美国*府扩大并完善了这一工程规模,使其年调水量达到了四十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同为世界大国的前苏联*府也在二战之后将大部分精力用在经济建设上。年,苏联人从阿姆渡河以及谢尔河截留取水,运往中亚地区,并寄希望于这些人工渠道能最终将水源流入咸海,这就是“东水西调”工程。
然而事与愿违,过渡的农业开垦让河流水源供不应求,咸海也由于汇流河的截留而逐渐枯竭,湖面面积一度缩小到了原来的四分之一。最终,这一调水工程随着当地人民的怨声载道和苏联*府的解体退出历史舞台。
说了这么多有关调水工程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这项看起来违逆天时的行为,实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虽然对抗天命,但是所有成功的调水工程都遵循着自然法则与规律,最大程度上保护项目开发地区的生态平衡。
而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也不是说说而已,如果像贝加尔湖到北京这样不切实际的人为工程付诸现实,那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小事,对大自然造成的创伤却是难以弥补的。
作者:木下易人